疫情下的不實訊息 事實核查假新聞

0
382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教育總監黃兆徽「疫情下的不實訊息―新聞事實查核工作坊」 圖/周心慧 攝影

記者/周心慧

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教育總監黃兆徽8日記協系列講座,以「疫情下的不實訊息」為題,談論現今假訊息層出不窮現象,她說,查核就是客觀、平衡、求證,這是最基本的。謠言的周而復始使得查核記者備感挫折,但她認為,多闢謠可以使越來越多人接觸到真實的訊息。

黃兆徽表示,三年前假訊息與假新聞的出現狀況比預期嚴重得多,這些問題都不是出在研究本身,而是在台灣的媒體生態,所以在做事實查核的時候,一定要堅持找到最原始的內容。

她指出,臉書與查核組織合作,開放後台查看可疑訊息,而核查中心則會以較高密度,與公共利益相關的訊息去做事實查核。不論媒體或個人,只要網頁訊息認證為假,臉書會大幅降低其觸及率,直至更正訊息。雖然對媒體是負面的,引起許多媒體抗議的同時,也對媒體更有拘束力,但相對也會讓查核中心壓力更大,查核時必須更精準。

新聞記者應該要做的是要能夠關懷弱勢,也能夠監督強權。黃兆徽指出,新聞媒體是對現代人最有影響的教育工具,而台灣在這幾年,人民對新聞的信賴度已經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

台灣的新聞自由度,是全亞洲唯二被認為是有新聞自由的地區,對於新聞媒體的信賴度卻是全球最低的。黃兆徽表示,這是新聞業的警訊,也是對民主制度的警訊,當新聞不被信賴,媒體無法發揮監督的功能時,這對民主制度是急急可危的。

講座過程中,黃兆徽特別教學Google lens的搜尋,以及Google搜尋欄的語法運用,並以題目練習方式與現場同業進行互動。她表示,不實的訊息先在社群平台傳播,主流媒體報導後又促成了假訊息,好像就被得到認證一樣的傳播報導,自從有了這些查核工具,查核過程變得容易許多。

最後她說,新聞自由與事實核查,要求記者要查證、客觀、平衡、呈現多元的角度,來提供公民足夠的訊息;而言論自由可以促成個人追求真理,建立民主程序,但是當假訊息越來越嚴重的時候,訊息不是基於事實在討論,那就沒有意義了。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