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戰火的攝影記者李隆揆

0
241
以色列全民皆兵又擁有美國強又新的武器援助,相比之下的巴勒斯坦出具過於懸殊 示意圖/pixabay

記者/王詠宜

烏俄戰爭已開打多日,台灣也有媒體派出記者前往戰地採訪。曾經歷過以巴衝突當時在上報擔任攝影記者的李隆揆表示,因為親眼見證過戰地的可怕,也從經驗當中學到台灣媒體環境的得來不異,這對他在後來擔任社會線記者時助益良多,也更想透過報導體現新聞的真實。

李隆揆說,俄烏戰爭與以巴戰爭是兩場截然不同地衝突,戰爭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經濟利益、政治認同分歧,但相同的是戰火下人民的被迫害令人心碎、死亡人數也是客觀事實。

回想當時遠赴以巴的第一天,李隆揆說,一早起床是被砲擊聲轟醒,房間玻璃窗往裡面彈,他直接從床上彈起來,問地陪發生什麼事,為什麼會有砲擊聲?原來在當時的巴勒斯坦,每天定時的使用聲波炮炮擊恐嚇,已成為人民的日常。

李隆揆說,最心疼的是人民不是不怕,只是很平淡地說,這就是他們的日常。

李隆揆說,在上報擔任攝影記者時,因緣際會之下他抓住了機會與團隊前往加薩走廊、經歷了十多日的以巴衝突採訪生活。美國援助以色列將其首都移至耶路撒冷,引起了巴勒斯坦的憤怒,因而造成雙方多年的戰爭。

然而美國的援助使政權的問題很尷尬,較為平和的左派約旦與右派的加薩走廊爆發60多人的衝突。可惜的是由於當時的李隆揆擔任的是攝影,工作主要在拍照,因此對於事件的宗教脈絡並不非常清楚。

李隆揆多年後憶起,談話這些經歷時歷歷在目,印象還是非常深刻,他說,「以色列的特拉維夫是感覺不到戰爭的,但相較之下耶路撒冷的人口、宗教都複雜得多,街道上也都佈滿了陳情抗議」。

他印象最深刻是當他從以色列的關口出關後約略兩百公尺的距離,再進入加薩走廊、進到政府關口、從以色列出去時,他感覺像是進入了第三世界。

李隆揆說:「那裡的經濟水準非常低落,當地人一輩子都沒離開過當地,他們會對黃種人、相機感到很好奇」。

李隆揆形容,最先進的交通工具是早已破爛的摩托車,快要肢解、也少得可憐的計程車;人民無休閒娛樂,很多的老人與小孩就在街上行走打發時間;人民也沒有見過3C商品、黃種人,對攝影機跟黃種人都非常好奇。地板佈滿的黑點,是被砲彈打過的地方,圍牆裡面隨時都有狙擊手在瞭望台等著射擊示威民眾或是所謂的叛亂份子。

採訪過程中,他們到了醫院,12張床全都躺著槍傷患者,傷勢集中在膝蓋和腳踝,從前側看傷口,傷勢不嚴重,後方則是整個爆開。李隆揆說:「我們想拍攝醫院受槍傷的患者,本來覺得會很冒犯,但他們出奇地很樂意被拍攝。原因在於,傷勢患者很希望記者們透過報導把訊息帶往世界各國,並幫他們發聲。」

當時他與團隊經歷的衝突是邊界關口的嚴格管控導致他們出不去。李隆揆說,「下午三點前進入以色列,關口會關起來,這時候軍人不讓我們出去,他覺得我們不應該出現在這裡,但明明我們進來時他們是微笑歡迎的,現在要出去就翻臉。」地陪跟司機一直努力幫他們爭取,最終要求他們把身上全部的新聞跟媒體的資料、個人的證件照片、email都交給加薩走廊的政府,不然地陪跟司機就會有人身安全的危險,在他們出關後的隔天,當地死了六個人。

加薩走廊的人想盡辦法希望記者們傳遞他們的訊息,李隆揆與團隊也很想去邊界戰爭最激烈的現場,他們邊採訪邊持續與加薩走廊的人員溝通,官員說:「加薩走廊很危險,沒有辦法幫你們」。

在這時候他們又遇見另一個問題-缺乏國際媒體證件。李隆揆說,當地要我們出示證件,我們拿出了國內媒體的記者證,當地人只覺得我們來鬧的,他們要認國際的媒體證件,還好國際組有前輩有經驗,協助聯絡。這跟在台灣申請是差很多的。但最後雖然沒有認可的資料,還是能進去,真的覺得不可思議。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