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導演劉嵩:學習是我一路堅持的動力

0
1159
《農村的遠見》導演劉嵩:是紀錄片造就了我。(圖/劉嵩提供、文/沈怡貝)

記者/沈怡貝

拍攝紀錄片對導演劉嵩而言,他是那麼說的,「是紀錄片造就了我」,一路走來,紀錄片讓他走進許多不同人的故事、看到不同的世界。他說,每趟紀錄的工作都在學習,都在長知識。

走入紀錄片這條路和當時劉嵩在紐約兩年的工作有很大的關係。回憶起過去,他說,當時公司是專門做電影剪接後製,因常與「國家地理雜誌」合作,公司有8間獨立製片工作室都在做不同的紀錄片,在那段時間,他接觸到許多紀錄片的片型,也是那時候對紀錄片有更多喜愛跟認知。

劉嵩在這條路上走了長達30多年,他曾獲得多次金鐘獎的肯定,《城市的遠見》和《福爾摩沙的指環》獲得第36、44屆電視金鐘獎,今年也憑藉《農村的遠見》奪得第54屆電視金鐘獎非戲劇導演獎。劉嵩說,這些得獎作品類型都不相同,每支片主題選擇上,從不以自己的喜好為第一優先,而是去思考需要傳遞什麼樣的訊息給觀眾。

他笑稱自己是「雜食主義者」,做過生態類型的《福爾摩沙的指環》,也做過藝術類型的《對焦國寶》,或者城市類型的《城市的遠見》。

他認為,在有限的資源中,內容永遠是第一順位,只要內容夠專業,沒有什麼是不能拍的。

對劉嵩來說,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也是反思自審的時候,他舉例,像2008年的《黃羊川》,整部片以農村生活片段所組成的,沒有主要人物、旁白、敘事結構,單純只有農民的生活細節。劉嵩說,有一次,在地陪的陪伴下,來到了一個家庭,他看到那些農民明知道沒有客人會來,卻仍然將生活環境打理的整整齊齊,即使貧窮困苦,他們仍保有對生活的尊嚴,溫韌的生命力令他訝異,於是便也思考起要如何與他們匹配。

同樣和農村議題相似,近期的作品《農村的遠見》和《黃羊川》卻是截然不同的理念,也帶給他完全不同的感受,一個是細探農民的生活、農村貧困的問題,另一個則是以「遠見」和「永續」作為核心價值,透過訪問其他國家,了解他們如何看待環境,學習別人的心態,再回來審視自己。

劉嵩從鏡頭中不只看到畫面還閱覽了不同人、事、物的人生故事(圖/劉嵩提供)

劉嵩說,「採訪使我快樂,因為可以閱覽不同人的故事」。每支紀錄片都是場學習、反思的旅程,因此即便他有可能可以成為大眾喜好的電影導演,但他卻選擇當一位紀錄片導演,希望透過紀錄片作品來體驗生活,了解這個世界不同地區、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識。

至於觀眾是否買單,劉嵩則說:「我不在乎!」,他認為,他已經獲得最珍貴的部分。

他堅定的說,不能肯定自己堅持到現在是對的,但這項工作真的太有魅力。

專訪完的當下,導演和記者說,他明日要繼續背起行囊,帶著學習的心態,迎向另一個全新且未知的旅程。從導演的語氣中,聽到的是「無限」的期待。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