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薪火不繼?歌仔戲前輩步入暮...

薪火不繼?歌仔戲前輩步入暮年 未來將如何?

記者/呂妍熹

「歌仔戲」-在台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承載台灣土地記憶與情感的表演藝術,從廟埕到劇場,它曾是家家戶戶的娛樂主流;至今卻被貼上「年長觀眾限定」標籤,當年盛為一時的當家花旦楊麗花、孫翠鳳、唐美雲、陳亞蘭等人都年已六旬以上,楊麗花甚至已80歲,歌仔戲未來將如何繼續?

明華園第三代成員陳子謙、李靜芳歌仔戲團新團員蔡宇倫、台灣新生代歌仔戲團團長林佩儀這些年輕一輩正在歌仔戲中奮鬥,不跟隨時代潮流,走入這門看似沉重的傳統。

陳子謙、蔡宇倫兩位相當年輕,來自的背景不同,但都對「歌仔戲的傳統」都著不同於前輩的想法。他們認為,歌仔戲不應只是被守護的文化標本,應該是一種能夠回應當代,並且能與生活產生連結的表達方式。

陳子謙近年便投入將京劇與歌仔戲結合的舞台創作。他說:「傳統是可以被轉化的。當我們用不同方式去表現,觀眾才可能重新進入它。」而在教學與創作現場同時耕耘的蔡宇綸,則以更貼近日常的方式讓年輕的學生接觸戲曲。他認為,讓他們用身體感受節奏和身段,從身體記憶裡認識它(戲曲)。

此外,他也不避諱的加入現代劇場元素在歌仔戲中,甚至引導學生重新詮釋傳統段落。對如何吸引年輕觀眾,陳子謙直言:「我小時候連看戲都沒興趣,更別說什麼『傳統之美』。」

他說,不想靠說教拉人進劇場,而是希望觀眾是因為「好奇」或「有趣」而來,從中發現歌仔戲的魅力。這也是他給自己和新一代演員的功課——如何讓觀眾產生新奇感,並在風格各異的演出中找到喜歡的那一味。

當越來越多年輕演員投入歌仔戲,發展出不同獨特的風格與詮釋方式時,陳子謙認為,正是這種百花齊放的現況,讓歌仔戲能夠持續走下去。他說:「觀眾有更多選擇,這就是好事。」這些行動或許不完美,甚至一開始會遭遇誤解與質疑,但他們都相信,唯有讓歌仔戲成為「年輕人可以表達自己」的場域,它才有可能真正活下去。

而在這場傳統與創新的交會中,世代間對話成為歌仔戲往前推進的關鍵,像資深團長李靜芳接受年輕一輩的團員,也堅持保留歌仔戲的情感核心;新生代團長林佩儀則從劇場創作切入,帶領團隊嘗試將歌仔戲融入當代表演。儘管林佩儀在這樣的過程中受到質疑,她依舊相信說:「傳統若不能與當代對話,就會被遺忘。」這些差異並非對立,而是促成歌仔戲前進的張力與能量。

有些人對歌仔戲不遺餘力保存、創新,歌仔戲近年來也受到文化部的重視,這幾年政府推動三大類型的輔導金機制,鼓勵更多民間團隊投入歌仔戲創作,包括劇本開發、製作補助與演出推廣等資源挹注,同時在去年文化部將高雄傳統藝術園區重新定位為「臺灣歌仔戲中心」。

文化部冀望「臺灣歌仔戲中心」將不僅是戲曲保存地,並成為展演、培訓、駐園與數位典藏的南部核心基地,提供青年劇團創作空間。

相關文章

發表評論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