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流失與資源短缺 小公視專注數位平台與人才培育

0
77
小公視積極拓展OTT串流平台,透過YouTube、Facebook等數位平台,建立與觀眾溝通的管道,使觀眾能隨時收看節目。(圖/擷取自公視+官方網站)

記者/馮美儀、蕭依岑

串流平台的崛起讓閱聽眾的觀影習慣逐漸改變,其中也包括兒少觀眾。家長徐小姐笑說:「我家小孩不太看傳統電視節目,平常都只看YouTube,這些傳統電視節目都是大人在看而已。」小公視兒少中心節目部副主任舒逸琪也坦言,小公視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現今的兒童幾乎不再觀看傳統電視。因此,小公視積極拓展OTT串流平台,透過YouTube、Facebook等數位平台,建立與觀眾溝通的管道,使觀眾能隨時收看節目。

小公視於10月31日推出兒少戲劇《屋頂音樂派對》,小朋友每集都會帶著不同的生活物件來,讓主持人根據這些物件,來跟小朋友分享音樂的大小事。(圖/擷取自屋頂音樂派對官方Facebook)

小公視兒少中心戲劇及動畫專案組組長唐翊雯指出,YouTube Kids已成為孩子們收看內容的優先選擇,也是媒體與兒童建立連結最直接的方式。小公視亦重視社群平台的互動及YouTube上的表現,包括觀看次數、訂閱數及按讚數,都是評估節目成效的重要指標,並致力在YouTube吸引更多觀眾,成為兒少主要觀看的焦點內容或趨勢。

然而,數位平臺日漸受到歡迎,傳統電視仍然有其不可忽視的價值。唐翊雯提到,有些地區的Wi-Fi訊號較差,甚至有些兒童沒有手機,因此有線或無線電視的穩定性與普及性就顯得尤為重要,透過電視的即時傳遞,小公視能有效履行公共媒體的使命。

此外,以往產業投入兒少節目的資源很少,根據文策院產業調查顯示,台灣戲劇、影集製作成本每集需531萬元、兒少節目單集製作成本約156萬元。今年小公視爭取到文化部「黑潮計畫」以每年6億元支持小公視產製與開發兒少內容、投入人才孵育。舒逸琪表示,相較在小公視尚未推出前一集預算只有30萬元,如今一集節目預算可達60萬元已經很好了,期望孵育計畫能解決資金以及人才上的缺口。

小公視兒少中心節目部副主任舒逸琪表示,孵育計畫就像語言學校,能夠幫助新手創作者適應兒童戲劇製作的特定需求。(圖/小公視提供)

舒逸琪也指出,目前兒童戲劇領域的創作者非常稀少,兒童戲劇的徵案僅有十數件,有時甚至只有三、四件作品參與,並且因兒少戲劇節目投入製作時間過長,導致業界人才短缺。為解決困境,小公視針對學齡前節目、兒童戲劇等不同類型內容提供支援,從資金、技術到專業輔導,全面降低業界的參與門檻。舒逸琪表示,孵育計畫就像語言學校,幫助新手創作者適應兒童戲劇製作的特定需求,逐步提升他們的專業能力與市場敏感度。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