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電視採訪中心副總監林上筠:堅守初心 為弱勢發聲

0
468
鏡電視採訪中心副總監林上筠致力於揭露鮮為人知的社會議題。(圖/林上筠提供)

記者/許安喬

鏡電視採訪中心副總監林上筠從事媒體業22年,一直提醒自己「做觀眾應該看的、必須知道的,而非想看的」,這雖然是新聞業的基本準則,但真正能做到卻不容易,她卻始終堅持著這份信念,一直擺在心裡,致力於揭露鮮為人知的社會議題,關心弱勢群體的聲音。

原先林上筠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政治線記者,回憶起小時候,她笑說:「我從小就是超級政治狂熱!」她國中時就喜歡看雜誌、報紙的社論,甚至還試著投稿,觀察針貶政治的角度。

她說:「我很想要站在歷史的浪頭,見證關鍵的歷史」那時候的她享受紀錄政治的過程,還去了造勢現場感受當下的氛圍。

大學就讀哲學系的林上筠說,雖然沒唸新聞,但哲學開啟她的「思辨能力」,擁有不同的角度和思想。她為了進入媒體業,從一年級的暑假就開始在中時晚報實習,別人在享受大學生活,她已經在媒體業學習。

林上筠甚至在大二時發生921大地震時,跟著記者去倒塌的東星大樓,並守到了隔天早上。她回憶:「看著一具具屍體被挖出來,聽著家屬悲痛欲絕的哭聲,感覺很震撼」但當時她缺乏經驗,看著家屬痛哭時,卻感到無能為力,這段經歷讓她了解記者工作的不易,更堅定了要當記者的決心。

2016年林上筠到九州旅遊遇熊本大地震,半夜包車到現場拍攝。(圖/林上筠提供)

畢業後林上筠進入TVBS,如願當了政治線記者,在這十幾年的政治新聞生涯中,她花了很多功夫在扎根和拓展人脈,她說:「我做到了自己的政治獨家,甚至是平面媒體來跟我的新聞,而不是我去跟別人」從這看出了她對自己跑新聞的自信。

說到這,她感謝TVBS給了她很大的舞台,以及扎實的訓練,讓她後來能帶著這些技巧在未來的道路繼續前行。

在經歷十幾年藍綠攻防以及口水之爭後,林上筠想要讓自己的報導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於是她轉做社會專題,也幸運獲得許多獎項,成功引起社會共鳴,如低薪、托育、勞工等多面向的議題,但她後來驚覺如果沒有「聚焦」,提出了再多問題政府都不會動作,因此在進入鏡電視後,她開始做調查報導,挖掘無人知曉的真相。

林上筠眼神堅毅的說:「別人囿於收視不敢做的,我們都願意深入檢視和討論。」她感謝鏡電視讓她擁有一群資深的團隊,他們在各個專業領域不懈的耕耘,挖掘各個問題的角落;這些專題也斬獲了新聞各大獎項,激勵團隊在報導上不斷提升專業水準,為觀眾呈現更有深度和影響力的內容。

至今她印象最深的調查報導便是《藥命的缺憾》,揭露急重症葉克膜醫療材料缺貨危機,她形容這個議題就像「一場沒有煙硝卻危及人命的戰爭、隱藏在白色巨塔下的危機」這項專題足足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因為涉及敏感話題,多家醫院不願受訪,她進入了撞牆期,總是繞一圈又回到原點,讓她感到很受挫。

後來她決定換個角度從「台灣自製醫材」出發,終於有一位醫生願意站出來發聲,報導才能順利完成;報導播出後,食藥署、健保署也緊急做出回應,該專題更獲得曾虛白新聞公共服務報導獎、吳舜文影音類調查報導獎。對林上筠而言,得獎不只是團隊的驕傲,更代表他們的努力被政府重視,且改善了社會問題。

鏡電視《藥命的缺憾》專題獲得曾虛白公共服務獎、吳舜文影音類調查報導獎。(圖/林上筠提供)

專題報導對林上筠而言,不僅僅是獲獎的成就,最重要的是能幫助弱勢。林上筠舉了她曾獲卓越新聞獎的專題《派遣工的正義》,當時一個原住民員工對她表達感謝說:「謝謝妳,妳幫助的不是這一百個人,是一百多個家庭」。她說,這句話一直影響著她,一直走到現在,讓她更致力於為弱勢群體帶來一束光明。

專題《派遣工的正義》獲得了2019年卓越新聞獎。(圖/林上筠提供)

她笑說:「每次做完都會懷疑自己是怎麼熬過來的啊?但真的會上癮!」調查報導讓林上筠又愛又恨,她喜歡觀察、探討體制下的灰色地帶,代價是會被困在調查中的受挫期,但也會因為走出了幽谷,改善現況、改變政策的片刻而欣喜,她覺得這就是調查報導的「魔力」。

在即時新聞和短影音氾濫的時代,林上筠說,有些議題並不受大眾歡迎,如何讓嚴肅的議題變得易於理解和接受,一直是她的重要課題,她也會繼續努力下去。

在訪談過程中,能深深感受到林上筠對自我要求極高,永遠堅持到最後一刻、以及對新聞擁有滿腔熱血的精神。她覺得人生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遇到困難就轉彎,不輕言放棄,專題總會找到解方;問她怎麼化解壓力,她總說上網訂機票出門一趟,回來就好了。

總結22年的新聞生涯,林上筠想了很久,她說:「在媒體多年,有時熱忱也會被消磨,看到變質的環境也會灰心,但我是越挫越勇的人,只要本著初衷初心,還是會堅持下去。」聽她那麼說時,只能佩服她做了許多人都做不到的事,心中興起希望她能做出更多好的專題,持續挑戰政策僵局,說出更多打動人心的故事。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