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勢代共融】劉嘉穎用味蕾與記憶連結台灣與湖北兩地

0
52
年幼時從台灣回到湖北鄉下過年的劉嘉穎與舅舅正在製作糍粑。 (圖/劉嘉穎提供)

記者/鄭毓昕

就讀銘傳大學影新系三年級的劉嘉穎,從小在台灣與湖北兩地中成長,身為新住民二代的她深刻體會到其中的差異,回憶起兒時的一次經歷時說:「有一次回外婆家,在田裡不小心割傷了手,舅舅直接用紅糖灑在傷口上。」這樣的處理方式讓她驚訝,也讓她意識到即使是日常生活的小細節,都能反映出文化的不同。

劉嘉穎的母親來自中國湖北,家庭飲食習慣也與多數台灣家庭不同。她提到:「我們家飲食會偏向大陸口味,這是我從小到大的味道。」家中經常能品嘗到台灣人較少接觸的食物,例如醃菜、特調辣椒醬,以及湖北風味的臘肉,這些味道成為她文化記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飲食,在家庭文化交流中也有特別的體驗。她分享說:「媽媽和娘家人通電話時會講方言,這讓我感覺到一種深深的文化連結。雖然我聽不懂,但那種語言的韻味卻讓我感覺到家的溫暖。」對劉嘉穎而言,語言雖然是隔閡,但也是一種情感的象徵,讓她對母親的家鄉有更深的歸屬感。

劉嘉穎也曾經回到湖北過年,那次經歷讓她深刻體會到兩岸文化的不同。她說:「在大陸,街道上掛滿紅燈籠,耳邊傳來熱鬧的過年音樂,年節氛圍濃厚,與台灣相對樸實的過年氣氛形成強烈對比。」這樣的文化衝擊讓她更理解母親的成長環境,也讓她對「年味」有了新的體會。

身為新住民二代,劉嘉穎在學校也結識了許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大家常常討論各自的家庭文化與差異。這樣的交流讓她開始思考自己的文化定位,並學會以開放的態度去理解不同的成長經驗。

談到學校生活,劉嘉穎的學習經歷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並觀察到台灣與大陸在教育方式上的明顯差異,特別是在學習壓力方面。她說:「在大陸,教育壓力很大,大家的企圖心比較強。曾經看過自己的表姐及其他親戚們,為了能考上大學,甚至重考好幾次。」相較之下,她覺得台灣的教育環境較為自由,學習方式也更靈活,並感受到不同的學習氛圍。

劉嘉穎的成長經歷不僅展現新住民二代如何在不同文化中尋找自我,也讓人看到多元文化如何形塑個人的世界觀。她坦言,自己對中國都市生活充滿嚮往,未來若有機會想回到湖北工作發展。這份對家鄉的情感與探索,也成為她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在台灣與湖北之間,她不斷適應、學習、體會,這段雙文化的成長經歷,不僅讓她更具包容與理解,也開啟一扇觀看世界的全新視角。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