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周刊》副總編輯兼採訪主任萬年生:「記者是受訪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樑」

0
394
萬年生資歷豐富,甚至曾前往北韓採訪。(圖/萬年生提供)

記者/戴懿珍

《今周刊》副總編輯萬年生去年底兼任「採訪主任」一職,工作量增加下,讓他失去了工作上的自由。他戲稱自己是「辦公室地縛靈」,但他說,他也曾是小記者,幸好有當時的長官拉拔,才有如今的他,讓他想把這個訓練態度傳承下去。

接下採訪主任後,暴增的會議和審核不完的稿子,讓熱愛採訪報導的萬年生只好「封筆」,他說,自由的工作性質是他熱愛記者這份工作的原因之一,沒想到如今過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之前會覺得自身的價值和成就感都來自於自己寫的報導,現在一夕之間沒了,覺得很空虛;但現在他轉了念,將自己比喻成電動遊戲中「輔助」的角色,盡力支援同事,協助記者聚焦題目,與同事們一起進步。

甫上任近半年,談到管理風格,萬年生笑著說:「還在拿捏啦!」他期許自己能盡量客觀、不要雙重標準,也盡量微婉地講話,因為曾被長官無心的話刺傷,所以不希望帶給記者一樣的感受;卻也不希望因為管得太鬆,而讓記者覺得他好欺負,把他當成濫好人。

畢業於政大廣電所的萬年生,第一份工作卻不與廣電相關,反而進入了平面的財經雜誌,14年來,雖然待過幾家不同的媒體,卻從沒想過放棄當財經記者。財經記者需要很多專業知識,門檻相對較高,但他說,其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困難,當然若是相關背景出身會更輕鬆,但那都是可以靠經驗和採訪補上的。

他說,相關知識固然重要,但記者最重要的工作,是擔任受訪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樑。

對於財經新聞的處理方式,萬年生說,財報是生硬的數字,記者要透過比較和解釋,讓讀者了解數字背後的故事以及意義。技巧是一個段落不要寫超過3個數字,增加易讀性,並換個方式詮釋數值,也讓讀者更能理解。

他進一步舉例,像是同事寫到中國五一黃金週,有2、3億人出門旅遊,萬年生便建議他,可以寫成「每5人有1人出門旅遊」,讓讀者能更容易理解。

萬年生熱愛採訪不同的人物,比起相對生硬的財經新聞,他更能滔滔不絕說起曾經採訪過的對象。

他笑說,雖然採訪過許多大企業家,他更喜歡寫出小人物的故事,因此他稱自己「不務正業」。

萬年生說:「透過採訪可以認識一個跟你的生活領域完全不同的人,了解他的人生、成長過程和甘苦、挫折以及掙扎,那些人的人生是你沒辦法體驗過的,但是透過採訪就可以接觸到。」

萬年生曾經訪問一位後天失明的視障者呂冠霖,他說,呂冠霖失去視力後曾陷入憂鬱,受到身邊的家人、同學鼓勵而振作,也因此決定大學要念心輔系,幫助他人。但在心輔系實習期間,卻有一位老師對呂冠霖說:「你視障不適合當老師,沒關係,人生有很多事情不用那麼堅持,回家幫客人洗頭或按摩好了。」這讓當時撰稿的萬年生在這段引述後補上一句「其實明眼人,也有他的盲目」。

說完這段故事後,萬年生感嘆地說,「雖然這是個小人物的故事,卻能帶來一些力量」。

他也曾經報導過,坪林某個茶葉品牌推動有機耕作,並與台大學生合作,為當地學習資源較不足的孩子做免費課輔。萬年生說:「看到一些力量跟一些人在角落悄悄做一些很好的事情,我就覺得應該要把他講出來。」

這兩則報導已經是5、6年前所寫,萬年生至今記憶猶新,他非常珍惜每一次把充滿善意的故事傳達給讀者的機會,因為這些故事總會讓他很感動且印象深刻。

藉由記者報導的力量,能讓更多人看見這些故事,也讓萬年生體認到這份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即使工作繁忙,他仍願意撥空回到母校政治大學擔任業師,指導專題,也在面試新人時多鼓勵他們嘗試。他說,希望能盡自己的一份力,讓更多人對新聞業有興趣,改善新聞人才流失的問題。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