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誌》、《週刊編集》創辦人李取中:保持未知勇敢追尋

0
1156

 

數位化時代,大多數人都透過網路媒體接收著資訊,並在急促的網路世界追尋更快速的訊息。而《大誌》(The Big Issue)、《週刊編集》(The Affairs)創辦人李取中,卻用屬於他的方式,選擇透過傳統紙媒搭建起與世界溝通的橋墩。

《大誌》在2010年由李取中取得英國正式授權後帶入台灣,並在2018年獲得INSP國際街報組織頒發的最佳設計獎項。而在內容及排版設計上,皆與傳統報紙不太一樣的《週刊編集》,發行不到一年訂閱數即已接近上萬份,在2018年入選日本Good Design Award Best 100,並榮獲「金點設計獎年度最佳設計獎」的肯定。這樣的成績也使他繼續堅持在這條路走下去。

雜誌創辦人、總編輯頭銜的背後,非傳播媒體相關科系畢業的李取中,其實曾在網路媒體的世界闖蕩過。他說,網路發展有很多可能性存在,深入觀察它的演化是一件蠻有趣的事情。因為他曾是「奇摩站」創始成員之一,也是社群網站「樂多」的創辦人。但網路時代的變化遠不及現實層面的考驗,2009年李取中網路經歷暫時畫下句號,並在種種機緣下,毅然投入實體雜誌《大誌》。

對新事物保有好奇,是李取中應對世代的方式,《大誌》發行後,他也在媒體的世界從不停止探索。他提到,從媒體本質來看,《大誌》在滲透率及訂閱數有限的情況下,限制性其實相對來的高。所以他也透過其他方式來突破這樣的限制,像是到清華大學「2021CEO下午茶」演講,與年輕學子分享他的雜誌及經營理念。

《大誌》以「愚人世代」為創刊號主題,李取中提到,面對蜂擁而至的數位潮流,整個世界的訊息幾乎是連結在一起的,但探索自己內心真正需要,是這個世代所要面臨的問題,這也正是《大誌》想要傳達給讀者「保持飢餓,保持未知」的宗旨,他也希望透過雜誌期勉讀者保有對知識的渴望。

他說:「我對一些新的東西感到好奇,那時候知道大誌在英國是一個屬於社會型企業模式運作的媒體,花了一些時間研究後,決定將它帶入台灣。」雖然當時社會企業在台灣還未發跡,但李取中秉持著對探索新事物的熱忱,在台灣《大誌》正式發行前後,透過多次與街頭販售員溝通、開會,最終順利將社會企業的核心價值帶入這個世代。《大誌》從2010年至今,仍維持著不開放個人訂閱、雜誌內容不進行數位化的機制,為的是要確保街頭販售員的收入。

為突破媒體框架,又想保有《大誌》經營模式的情況下,李取中再次挑戰了數位時代下的媒體運作模式,他於2016年創立了「編集者新聞社」,成為發行報紙《週刊編集》的基地。

以報紙為載體的《週刊編集》何以不受現今大眾對資訊要求快、狠、準的標準影響?李取中毫不遲疑地說:「有些東西雖然傳播速率相較數位媒介慢,但它可能透過紙本,長遠效益會比數位來得好。」對他來說,媒介僅是一個傳遞訊息的工具,唯有熟悉各個媒介的操作,最終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

無論是經營《大誌》或《週刊編集》,他更是直言:「為因應受眾而做媒體是一件很沒意思的事!在有限的讀者受眾裡,能吸引到一群喜歡我們題材的人,即有它存在的價值、意義。」

面對閱讀受眾及媒體營運的困境,李取中坦言,當今的刊物要能夠長久運作其實是比較困難的,不管市場有沒有飽和、會不會存活很久,最主要還是要把握做出一個跟別人不一樣的東西。這也是他至今身為總編輯對刊物的堅持。

從網路媒體到實體紙媒,李取中至今仍秉持他所喜愛的詩人辛波絲卡在《種種可能》中所語,「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所以無論外界如何看待,他存在的理由即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並無所畏懼的持續探索著。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