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人》延續《四方報》 為東南亞族群發聲

0
924
《移人》編輯總監李岳軒。圖/陳子瓏

記者/鄭宇辰

除了推廣新住民文化的節目,台灣過去也曾出現以東南亞文字撰寫的報紙刊物,但隨著網路日益發達,這些媒體不再是移工、新住民接收資訊的唯一管道,最終多以失敗收場。而2016年成立的獨立網路媒體《移人》以中文報導東南亞族群議題,期望將影響力帶進台灣社會。

《移人》調整定位  鎖定中文讀者群

《移人》由已停刊的東南亞文字刊物《四方報》原編輯團隊成立,編輯總監李岳軒表示,改以中文報導主要是為了將內容傳遞給擁有投票權的民眾,如果連台灣人都對這些議題漠不關心,就難以期待他們能選出關懷外來移工、移民的民意代表,想改善東南亞族群的現況就更加癡人說夢。

關心移工、新住民的獨立網路媒體《移人》。圖/翻攝自《移人》官網

李岳軒感慨地說,當時自己不斷思考,《四方報》這樣的媒體能讓東南亞族群閱讀時感到開心,但在更多時候,他們仍然受到不平等的法規壓榨,因此決定以中文做為《移人》的媒介,從改變本國人的思考方式下手,才是對移工和新住民最有效的幫助。

《移人》的努力也逐漸收到成效,2019年《移人》的報導陸續被收錄進高中教材,其中包含移工、新住民及新二代的內容。李岳軒表示,至少能從這一代的高中生開始,加強他們對於東南亞文化的認知。

手機、網路普及  東南亞語媒體難生存

《移人》的成立正是為了延續過去《四方報》對移工、新住民關懷的熱情,2006年創立的《四方報》是台灣第一個以東南亞文字撰寫的定期刊物,全盛時期曾同時發行越南文、泰文、印尼文、菲律賓文、柬埔寨文、緬甸文等6種報紙型月刊,每期頁數在16至64頁不等,當時讓不精通中文的移工與新住民相當感動,可藉此得知社會上發生的大小事,不過網路崛起後,《四方報》連年虧損,最終在2016年4月宣布停刊。

曾同時發行6種東南亞語言刊物的《四方報》。圖/翻攝自ETtoday新聞雲

當時在《四方報》擔任編輯總監的李岳軒說,自己會將2012年視為轉捩點,在此之前東南亞族群沒有能力接收外界訊息,《四方報》這類媒體還有它的市場,但2012年之後智慧型手機日漸普及,移工、新住民的網路使用習慣大大轉變,他們獲取資訊的管道更多,《四方報》反而因為語言因素導致讀者群受限,在台灣的影響力也日漸衰弱。

李岳軒提到,在紙本媒體盛行的年代,菲律賓文、印尼文的報刊雜誌各有3至4家,如今分別只剩1家在苦苦支撐,且發行量不斷萎縮,而台灣也很難再看到有網路媒體或商業電視台以東南亞語言做節目,除了收視族群受限外,移工和新住民現今要在台灣收看東南亞當地頻道已非難事。

公視推「印泰越」語新聞   避免憾事重演

在東南亞語媒體沒落後,移工、新住民仍需要一個管道接收台灣在地的資訊,因此公視在2018年推出《印泰越語新聞》,成為第一家提供東南亞三語新聞服務的電視台,3種語言每天固定時段各播放5分鐘,盼望透過這個平台照顧東南亞族群。

公視印尼語新聞主播譚雲福說,自己經歷過SARS時期,當時東南亞語的衛教文宣相當稀少,很多外籍移工被強制帶進醫院照顧病患,卻連發生什麼事都不知道,甚至有3名印尼看護工因此染病致死,現今在公視和政府單位的推動下,移工和新住民也能即時了解資訊,以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為例,衛福部疾管署推出多國語言宣導防疫政策與措施,讓憾事不再重演。

燦爛時光書店  提供東南亞書籍借閱服務

另外,位於中和區南勢角的「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由現任央廣總台長張正、前台灣立報副總編輯暨天下雜誌獨立評論主編廖雲章等人於2015年創辦,燦爛時光以蒐集、借閱東南亞主題書籍為主,並舉辦東南亞相關藝文活動、提供東南亞語言學習場地。

燦爛時光以「三不一堅持」做為借閱書籍的方式,是以「不同於書店,這裏只借不賣;不同於圖書館,這裏借期無限;不同於租書店,這裏全額退還押金。」而為了讓前後讀者透過書籍交流、感受彼此的溫度,堅持讀者有權在白淨的書籍上做記號、寫心得等等。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圖/劉至柔

根據《聯合報》2019年報導,張正表示,一開店就遇到一個案例,友人希望寄書給失戀中的幫傭,沒想到幫傭看了書後傳訊息說,這正是她所想要的嚴肅書籍,且這些書「build my soul (重建我的靈魂)」,讓他更確信書店存在的價值。現在書店雖然只在星期五六日下午時段營業,但卻是東南亞移民及新住民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