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手腦】鏡頭後的紀錄者 攝影師陳克勤用影像溝通

0
1694
對於攝影師這個職業,陳克勤說:「影像是在與觀眾溝通。」(攝影/胡珈瑋)

記者/張慧萱

電影鏡頭背後,都藏著一位記錄下每個片段的人,他直面演員磅礡的情緒,挖掘那些深邃的情感,捕捉著流離的光影,而把這些記錄下來,就是攝影師的工作。曾拍攝過《血觀音》、《分貝人生》,2019年剛以《狂徒》獲得56屆金馬獎最佳攝影的陳克勤,對於攝影師這個職業,他說:「影像是在與觀眾溝通。」

每顆螺絲釘一樣重要

每部電影開拍前,攝影師的前製工作至少在一個月以上,因應片子製作預算而調整。攝影師陳克勤說,前製期主要是和導演討論畫面該如何呈現,接著便觀看大量相關的影片,讓自己能更快進入狀態與找到靈感,接著還要勘景及繪製分鏡表。

而陳克勤也曾有與導演意見不合的時候,彼此想要的東西完全不同,當時便立即停止合作,他認為雙方如果沒有共識,在後面的拍攝只會更加痛苦,並不會強求彼此一定要繼續合作。

對於攝影師在劇組的角色,陳克勤說:「是一個螺絲釘。」他認為每個職位在劇組的地位都同等重要,就像如果沒有跟焦師幫助他,他拍出來的影片可能都是模糊的。其中,令他印象深刻的經驗,是在拍攝《分貝人生》時,因為演員年紀太小,拍攝時情緒相當不穩定,當時是凌晨3點多,所有工作人員不斷安撫著小演員的情緒,直到他的情緒好轉,一部影片的完成,是許多的螺絲釘集結而成,儘管觀眾只看到螢光幕前的演員,但一部好電影,是集結了螢光幕前及幕後眾人的努力。

「像談戀愛。」陳克勤這樣總結劇組生活,他說,與每個劇組的合作,就像一場又一場的戀愛,面對那些第一次見面的人們,密集的共同工作數月,而在一切結束後又各奔東西,但創造出來的作品,卻是令人難忘。

影視產業困境 不重視編劇培養

「目前影視環境對編劇的養成是不友善的。」陳克勤感慨著說,面對目前台灣電影困境,他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劇本,許多人會為了追逐流行而去選擇電影題材,然而追逐流行的人在對於題材沒有深入了解的情況下,希望在最短的時間看到成效,導致國片品質參差不齊。

「全世界電影環境都低迷。」陳克勤坦白的說,現今有太多娛樂選擇,不管是打遊戲或OTT串流平台,人們何必花費時間與金錢進電影院看電影?儘管現況如此,但他認為只要讓自己在行業裡保持中上段的水平,就不怕會沒有發展,他相當努力在充實自己,並於34歲獲得56屆金馬獎最佳攝影。

陳克勤努力充實自己,並於34歲獲得56屆金馬獎最佳攝影。(攝影/胡珈瑋)

「不滿足這件事會推著我往前走。」

獲得金馬獎當下,陳克勤說,當晚明明還在為預告片而感動,並想著隔天早上的通告,下一秒,他就得獎了,上台時腦子根本一片空白,從頒獎台走到媒體聯訪區時,腦中只有一句話「怎麼會是我?」

對陳克勤來說,金馬獎本該是40、50歲才該思考的事,但超出自身預期的在34歲得獎,他說:「好像變得更自由。」他不再需要為了追求金馬獎而限制自己應該怎麼做,反而可以更加自在地去嘗試想做的事物。

雖然得了金馬獎,但陳克勤對自己至今為止拍攝的電影,沒有一部滿意,他說:「不滿足這件事會推著我往前走。」每次完成一部電影,事後總會發現許多不足的地方,而這些遺憾促使著他不斷精進自己,繼續拍出一部部觸動人心的電影。

採訪後記第一次採訪金馬獎得獎者,內心多少有點忐忑不安,但在攝影師陳克勤說著自己對於影像的看法時,我看到他眼裡的熱情,不自覺的也跟著他的話語沉浸其中。一個人就究竟要多喜愛,才能做著同樣的工作而不感枯燥?這次採訪了許多電影圈的工作者,每個人都努力的在完成自己的理想,對於每位有夢想並持續堅持的電影人,內心是深深的敬佩,他們使我明白,為自己喜歡的事物付出,是相當幸福的一件事。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