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掘】紮出思念的橋樑 突破傳統的框架

0
622
《新興糊紙店》創辦人張徐沛和妻子、女兒。(攝/周孝恬)

記者/陳姿佑

糊紙在台灣傳統喪葬文化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世的人們把自己的想念寄託在一件件的紙紮品上。喪禮結束,紙紮隨著大火燃燒,將親屬們的思念傳遞給另一個世界的往生者。糊紙工藝愈來愈少見,也因它的神秘色彩,讓這個行業逐漸式微。

傳統工藝 四代流轉

新興糊紙店座落在新莊鴻金寶麻吉影城旁的巷弄,年近70的張徐沛數十年如一日,彎著腰趕製著客人訂製的靈厝,女兒張宛瑩從旁協助。憶起過去,張徐沛從小跟著祖父張根乞在「茂興齋」學習糊紙,祖父的手藝出色,當時生意很好,人潮絡繹。

婚後張徐沛和妻子搬到新莊自立門戶創建「新興糊紙店」,然而隨著時光流轉及觀念轉變,燒紙紮的文化漸漸沒落,甚至被機器印刷輸出取代,很多紙糊店紛紛關門大吉,但他們仍堅持守著新興糊紙店,希望能將這份工藝傳承下去。

親手打造 精緻糊紙

許多人總將紙紮和喪禮做連結,其實紙紮用於紅事白事兩種。紅事用於祭神、中元普度等法事,而白事紙紮則用於喪事或法事。

糊紙藝品製作過程繁瑣,過去各個專業有不同的師傅負責,製作好一間靈厝,從備料到完成需要四到五天。

張徐沛製作靈厝過程。(攝/周孝恬)

特色紙紮 傳遞念想

講述到最有印象的紙紮藝品,張宛瑩笑著說,有一名客人夢到自己的小狗在另一個世界遭受欺負,因此想要訂製一名兇狠的保鑣保護已去世的小狗,並且強調面容要愈兇愈好。再幾經商量後,他們決定製作好保鑣的外型,將臉部表情留給顧客自己畫上。

創意行銷 翻轉印象

在張徐沛獲得「102年新北市薪傳獎傳統藝師獎」後,張宛瑩、張徐展、詹昱筑三人決心將糊紙文化讓更多人看見。2013年,成立新興糊紙文化工作坊,並開始策展、辦活動,起初未想過反應會如此熱烈,連張徐沛也曾吐槽:「怎麼會有人想要做這個!」但結果卻出奇得好,場場爆滿。在活動中,他們教民眾糊紙的技巧,大家發揮創意,做出不同以往的紙紮藝品,讓糊紙原本的禁忌色彩,染上新趣。

突破傳統 走上國際

2016年,新興糊紙文化受邀參加法國巴黎設計師週,當地民眾反應極好。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巴文中心)認為這是一個推廣台灣傳統工藝的良機,因此在今年(2019年)積極和法國當地美術館接洽,促成了今年在法國凱布朗利美術館的喪葬糊紙特展——《極樂天堂》。

採訪後記這次的新興糊紙專訪,我看到了一個家庭為逐漸沒落的糊紙產業所付出的努力。在訪談過程中,女兒張宛瑩說,跟弟弟小時候都覺得,長大後絕對不會繼續從事糊紙業。但時光流逝,長大後的他們,明白了糊紙的意義和文化價值,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讓他們堅持在這個行業。這是我特別感動的部分,同時我也認為,這是大部分傳統工藝所會面臨到的傳承議題。如何讓更多人明白這項工藝的價值,張徐沛一家透過前進法國讓新興糊紙寫下新的篇章,發揚光大走上國際。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