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記者相振為勇闖俄烏前線 帶回戰火下的故事

0
417

記者/曾昱婷

在俄烏戰爭自2月底開戰後,台灣新聞媒體3月中旬紛紛前往第一線進行採訪,三立記者相振也是其中一批前往波蘭採訪的記者,他說,此趟採訪,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對烏克蘭母女,因為只有老弱婦孺能夠離開烏克蘭,女孩的父親留在烏克蘭前線打戰,既聯繫不上,當下也無處可去,迎接他們的是不熟悉的國家、環境,讓他看到戰火下仍勇敢與堅強的一面,打從心底很敬佩。

相振為接受《銘報》採訪表示,早在去年就有規劃因節目《消失的國界》而想前往烏克蘭一趟,但今年2月時,情勢開始不穩定,透過與當地的朋友聯繫後,決定在俄烏戰爭爆發時,前往較為安全的波蘭,多數記者也以波蘭為採訪據點,在這場戰爭中,波蘭被稱作烏克蘭的大後方,提供大量難民援助,同時也是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在這個保護傘之下,波蘭採訪的記者也相對人身安全。

至於不去前往烏克蘭採訪的原因,相振為說,戰爭時刻烏克蘭政府癱瘓,簽證辦不了,而在當地也無任何的外交管道可以協助記者,無人脈可以協助撤退路線,考慮到人身安全,公司綜合諸多考量選擇不去烏克蘭。

比起對新聞工作想要衝到第一線的熱忱,他表示,台灣的媒體資源不像國外這麼多,無需冒太大的風險,保障團隊與自身的安全,活著將第一線的採訪報導出來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相振為說,當初抵達波蘭後,新聞的採訪畫面才在腦中架構而成,多虧多年累積的人脈與線民,透過台商牽線,在採訪上較容易許多,當地的台灣人也都非常樂意協助採訪,波蘭人對於採訪也相當樂意分享,想透過新聞讓全世界看到此次的戰爭。

Ptak展覽館(波蘭最大展覽館),戰爭爆發後變成難民收容中心。

回想當時,相振為表示,在當下抵達首都華沙時,看到的大量難民顛覆以往認知中可憐、剛從無情的戰火下逃出來的形象,讓他有一種錯覺,懷疑今天是來到接收難民的地方或是戰爭爆發的地方,當下的心情也沒有沈重的感覺,反而是回到台灣準備節目報導時,後勁的糾結感才從心中浮出。

相振為期許,烏克蘭也有部分台灣人懷著滿腔熱血上戰場,到現在他都還與他們保持聯繫,等待戰爭結束的那天,如果那些人還活著,希望能透過《消失的國界》把這些故事讓大家看到。

採訪團隊與波蘭、烏克蘭物資運送小組合影。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