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電影增設數量與票房成反比 學者:觀眾品味逐漸分殊化

0
496
雙北電影院增設數量增加,票房卻不增反減。(圖/擷取自網路)

記者/林禺盈

近十年雙北電影院數量增設多達一倍以上,但北市電影票房不但沒有因此提高,反而還下降。國片的成長可能是其中關鍵因素,義守大學電影與電視系專任助理教授黃勻祺認為,2008年上映的國片《海角七號》,促使台灣觀眾更願意看本土的電影,尤其中南部城鎮票房亮眼,各地觀眾品味逐漸分殊化。

據銘報統計,雙北近十年的電影院增設數量(見圖一),明顯增加一倍之多。但對照圖二票房統計方面,以台北市與全台2011與2020的全三名票房相比,可以看出2011年時,台北市的票房幾乎占全台的1/2,但經過9年後,台北票房卻僅有1/3的比例。

圖一:雙北近10年電影院數量變化圖。(圖/黃于綺製。林禺盈、張舒涵統計)
圖二:2011年全台與台北前三名電影票房比。(圖/黃于綺製。林禺盈、張舒涵統計)
圖二:2020年全台與台北前三名電影票房比。(圖/黃于綺製。林禺盈、張舒涵統計)

黃勻祺認為,過去台北市地區票房雖佔全台灣的二分之一,但那是在2008年之前一種市場票房概約的推估方法。

她指出,國片《海角7號》的貢獻,就是推動了台灣民眾開始看本土電影,並逐漸打開台灣電影在本土市場的佔有率。

伴隨著本土電影觀眾的增加,黃勻祺表示,其實與「中南部城鎮觀眾」有很大的關係,特別是一些具有台味的電影或賀歲片,在中南部的表現往往比台北市好。

她進一步解釋,不同區域觀眾品味會逐漸分殊化。從2010之後的賀歲片,都有類似的票房差異,這也是逐漸造成台北市電影票房,如今在全台灣地區慢慢只有佔三分之一份額的主因之一。

另外,《海角7號》讓台灣戲院賺了不少錢,具有足夠的財力,便開始擴增院線發展,並促使電影院更願意去投資具有都市化發展的城鎮。導致出現有「誰先設點誰就佔有哪個區域市場」現象。

威秀影城資深公關經理膝關節也曾在《談台灣電影產業》中提及,連鎖影城業者增設營業據點最主要的壓力除了來自百貨商場的開發,因業者希望有影城的進駐,帶來來客數;另一個要面臨壓力就是,若放棄某個競標機會,那就可能變成競爭對手拿走。甲不開就是乙開,這種你爭我奪的壓力少不了。

黃勻祺說,各城鎮都市化發展,伴隨著消費基地的建構,才是戲院增設的一個主要考量。只是戲院基本上還是蓋在商城裡面或附近,而這一些新興城鎮是住商混雜的區域。例:去年因環狀線通車,導致住商混雜的宏匯廣場所設立的「美麗新宏匯影城」。

《談台灣電影產業》一文中,膝關節認為,電影院越開越多家,對電影院自身可能並非是好事。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唐士哲則持相反意見。他提及,電影院越開越多,表示願意買票進戲院看電影的人依然不少。因此電影院生意好,對於影視產業的整體發展是正面的。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