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接手務農 邱垂泉的減碳之旅

0
446
小農邱垂泉為「小農種碳」計劃的頭號加入者。(圖片/邱垂泉提供)

記者/陳芷苓、蔡鈞蕎

近年來農業迅速發展導致大量化肥與農藥沾染土壤、氣候變遷導致旱澇災頻傳,以及工業化發展造成的污染,都讓土壤大量流失,除了每年12月5日的世界土壤日讓大家喚醒土壤生態的關注,台灣有一群小農則選擇「種碳」,每天為土壤增值,盼望土壤恢復活力。

種碳頭號加入者,不斷嘗試新出路

「小農種碳」是綠色消費者基金會專為小農設計的手機APP,它幫助小農改變耕種方式,進行農業減碳,讓土壤成為長期有機碳封存的碳匯,並減少甲烷、氧化亞氮的排放,也會進行國際自願性減碳認證和碳信用的交易。來自花蓮玉里的邱垂泉為「小農種碳」計劃的頭號加入者,他對於農業有不同於其他小農的詮釋,他願意不斷學習、思考、嘗試,找出新的出路,包括參與國際減碳認證。

因疫情轉行種碳,穀碳光合菌減碳

邱垂泉表示,在2020年1月以前,一直都在國外工作,因疫情不方便出國,加上陪伴家人,因此選擇返家務農,他透過努力小農方儉得知「小農種碳」計劃一事,因為一直沿用穀碳及光合菌等方法,因此不需要多花其他功夫就能參與,邱垂泉表示,透過碳化桶把稻殼燃燒成穀碳再回歸農田,讓農田產生微生物的棲息場所,並再使用植物的益生菌例如光合菌、纖維分解菌與溶磷菌等代替慣行農法的化肥,增加土壤的有機碳,達到減碳的目的,決定加入「小農種碳」。

圖為小農邱垂泉自製的光合菌。(圖片/邱垂泉提供)

種碳有意義卻所得少,邱:「更期待土壤恢復活力」

邱垂泉認為,加入種碳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在參與的過程中,經方儉安排的各種學習與活動,能夠了解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 for Global Goal)與種碳基準。同時他也希望在學農的兒子能一起探討農業減碳的方法,增加收入。比起一般農業,種碳的所得偏少。

邱垂泉表示,比起困難與收入,他更期待能夠透過種種努力,可以看到土壤恢復原有的活動力,目前在使用穀碳的農地收成有明顯增加;在光合稻作上的成效,目前還在觀察中。

圖為邱垂泉的「小農日記」,期望透過努力能使土壤恢復原有的活動力。(圖片/邱垂泉提供)

國際對於有機農業的概念,不僅僅是不用農藥、化肥的規定,更重視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化的指標是指土壤中的有機質,生物的多樣化是會反映在土壤有機質的比率上的,邱垂泉表示,希望能夠透過種碳專案的推動,能加強台灣農民注重土壤有機碳和相關的生物多樣性指標。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