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名家蔣載榮:攝影是一種個人性的語言 也是內涵的審視

0
325
攝影名家蔣載榮與新傳系同學分享自身對於藝術攝影的研究及想法。(圖/擷自蔣載榮演講簡報)

記者 / 顧西童

銘傳大學新傳系9日邀請攝影名家蔣載榮在TEAMS上進行演講,分享自身對於藝術攝影的研究及想法。蔣載榮認為,攝影和書法很相像,表面上看起來是在傳達訊息,其實是一種很個人性的語言,表現的成果也算是內涵的審視。

談到何謂藝術攝影,他建議從三個觀點分析,首先以Social Mode社會觀點來看,主要以「人的生活」做為出發點,將人們為了生存、面對社會環境中各種問題及挑戰展現出人的光輝,也因為不能造假、重來,所以是一個精彩的瞬間。

他舉例尤金·史密斯1972年到日本拍攝,當地小村莊因工業廢水污染而導致水俁病,史密斯在浴場拍下「一位日本母親抱著四支萎縮的女兒」,後來也為一系列作品辦展覽,最後排放廢水的工廠因為輿論壓力被迫關閉,正是攝影為人類伸張正義的絕佳例子。

攝影家尤金·史密斯1972年在日本拍攝水俁病系列作品。(圖/擷自蔣載榮演講簡報)

此外,藉由攝影來讚頌大地之美,稱之為Natural Mode自然性觀點,蔣載榮說道,景觀攝影家其實是在享受拍照的過程而非為了得到一張照片而已。他用一張自己的作品《沙漠的枯木》說明,當時在沙漠看到這棵枯木就像是自己的寫照,因為當年尚未申請到學校,對於未來感到迷茫,彷彿就跟枯木一樣孤單。

蔣載榮作品《沙漠的枯木》(圖/擷自蔣載榮演講簡報)

蔣載榮表示,如果不拍人也不拍物,就必須要有自己的風格,拍沒有人做過的題目,叫做Personal Mode個人性觀點,需要經過攝影家長時間的觀察、思索、設計,重述眼前的真實場景。

現在正是手機就可以隨手拍照的數位時代,攝影除了畫質考慮之外,也考慮攝影者創作的態度,他鼓勵同學如果想學攝影最好從底片相機入手,因為耗材較為昂貴,拍照速度自然變慢,就會使用心眼構圖而非只是手按快門,也因為事後無法彌補才會養成仔細認真的攝影態度。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