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醫農夫教學相長 提升農業經濟效益

0
233
蔡譯文與農民彼此教學相長,降低對農藥的依賴,共同保護環境。(圖/黃麗頻攝)

記者/何芸庭、陳怡璇

「植物醫師與農民是互利關係。」蔡譯文說,植醫提供建議,再結合現場資訊與農夫栽種經驗進行治療,不僅解決病蟲害,也讓植醫從農民回饋中學習與改進,達到教學相長。

在植物醫師出現前,農民於田間遭遇作物栽培管理或病蟲害問題時,多只能以一代傳一代的耕作經驗,最終導致農藥過量,或延遲治療,也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經常花費大量時間與金錢,卻仍找不出解方,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錯失時效搶救作物。 

蔡譯文提及:「有些地方的作物,仰賴長久在地培養的個人經驗,除了對氣候要熟,對農民也要熟、有交流和人情的成分在。」因此植物醫師富有專業知識,但就實務經驗,仍不足於長年仰賴耕種的農民們。

然而植醫給予客製化治療,並非所有農民都買單。農民各有不同的習慣、個性,甚至堅持。王昱夫分享,對於植物醫師建議並不會照單全收,他認為「這需要與植物醫師去做雙向溝通,一起評估最佳的診治辦法。」植物醫師廣泛且專業地瞭解各式病蟲害,可於第一時間開立合適的處方簽,同時配合現場管理、調整栽種模式與考量成本問題,方可實現最大效益。

經營有機農場的黃先生也說:「有別於藥物治療,有機植物防治成本更高。」因此,當耕地有用藥與成本限制,植物醫師需提供適用於有機植物,且符合經濟效益的客製化治療手法。對農民來說,農產品損率只要超過3成,就可能虧本,若超過7成更等同倒貼。黃先生認為:「以農民角度看農業永續議題,很大的問題在於,它能否穩健獲利?」站在農民角度,必定先以獲利為主。

孫岩章認為,預防勝於治療,植醫應幫農民有效的預防病蟲害,降低損傷。
(表/陳怡璇製)

台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教授孫岩章強調,比起解決與治療,植物醫療師最重要的能力是「懂的如何預防」以最少的藥,提高防治率,將損率降至10%以下,才能增加產量與品質,並保障農民穩定收益。

更多植物醫生專題
●植物醫師深入地方 守衛農業第一線
●植物醫師保護環境 正確使用農藥成關鍵
●正確定位植物醫師 保障環境永續
●農藥與植醫並行 完善台灣獨特的植醫制度
●田野間的白衣天使 植物醫師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