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綠色衝突下的漁電共生 三方協調成關鍵

0
470
11月3日,200多位七股居民北上抗議提出訴求,漁民拿起文蛤丟向布條表示不滿。(圖劉彥伯/攝)

記者/吳冠廷、戴懿珍、劉彥伯、賀培晏、邱昱誠、蔡恩霖、林育昇

光電進駐衝擊七股生態與社會,鳥類棲息地破碎化、漁民工作權受損以及施工帶來的種種困擾,讓漁民從2018年就首次北上抗議,歷經4年問題仍未解決,只好再次爭取權益。2022年11月3日,200多位居民北上抗議,當天召開的公聽會中,政府與居民達成共識,同意設立工作站,讓被光電板遮蔽未來的七股漁民看到一絲曙光。

4年前漁民首次北上訴求,只為生存權與工作權,今年第二次北上訴求時,還增加了生態、地方社區居民問題,新舊問題的累積,讓漁民氣得拉起布條,潑灑文蛤表達不滿。

七股漁民本次北上抗議分別提出5點訴求:總量管制、區域限制、電網布建、漁業轉型及溝通平台。

在當天公聽會中,政府也給出相對應的回覆,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表示,會在一個月內提出漁業政策白皮書,將室內養殖、環境影響、土地區位規劃等納入其中。

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則表示,會提出總量管制的機制,但要先規劃整區的生態調查作為科學依據,才能由此估算環境乘載量。

位於台南七股區台61線以西的「大潮溝」,是2000多公頃純海水天然養殖區的水源命脈,然而國有財產署卻同意光電業者申請開發大潮溝,設置水面型光電,雖然在抗議聲浪下中央已經退回申請,漁民依舊提出禁止台61線以西種電的訴求。然而,曾文生只承諾,政府「目前」不會主動推動台61線以西開發光電建設。

國有財產署署長曾國基在公聽會上回應漁民5項訴求。(圖劉彥伯/攝)

另外,公聽會上政府也同意建立工作站,透過中央與地方建立的跨部會整合平台,相互溝通,結合漁民的地方經驗,找出和諧共存的解方。

縱觀公聽會上政府給的回應,對於建立工作站學者及漁民認為值得期待,有些問題地方政府也不知道怎麼解決,或許透過中央與地方建立的「工作站」,中央部會能提供一些方法給地方政府,結合漁民的地方經驗;總量管制上依舊欠缺整體的環境生態調查,現有的問題是需要三方的相互協調、理解,及時間的驗證,才有辦法讓七股漁電逃脫現有的困境。

對於工作站的成立,漁民與學者都抱持正向態度,不過學者也期盼更進一步加強溝通的功能,陳德容指出,工作站屬於蠻新的方案,但依舊存在疑慮,恐轉變為政府提供資訊的管道,而非與漁民溝通共同解決問題的方案,需讓漁民的意見有效進入政策討論過程,才是好的機制。

蔡卉荀則建議,可以參考嘉義布袋鹽田發電經驗及工作平台,定期掌握生態資料,去討論和檢視光電進入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與變化,並依靠科學的調查數據,以評估環境乘載量進行總量管制。

除了政府提出的辦法外,仍有一群人,為了七股地區的社會與環境,積極尋找能源與漁業的平衡方法。

光電業者以光電本位思考設計案場,容易忽略漁民的養殖需求,於是有漁民主動設計符合實際養殖效益的漁電共生案場,例如旭海安溯水產總經理黃國良提出,為配合文蛤特性,太陽能板應採取陣列式架設而非集中式。

配合文蛤的養殖特性,應採取陣列式的架設方式(示意圖)。(圖/黃國良提供)

黃國良說,做漁電共生是他抗議的方式,與其讓光電以錯誤的方式進行下去,不如提供一個合理的設計方案給光電業者。

缺乏示範案場也是漁民對光電不信任的原因之一,七股漁民希望政府能設立公開的漁電共生示範案場,讓漁民能真正進入參觀,而不是待在實驗室提出與實務差異極大的報告;應該真正走出戶外執行,用成果說服漁民。

邱創褘說,如果隔壁魚塭採用漁電共生,並產生正向效益,相信其他七股漁民都會主動投入,但目前成效不彰,自然不會有人願意當白老鼠。

漁電共生淪為「漁業犧牲」,與當初良善立意背道而馳,黃國良表示,如果能藉由光電業者的資金補助,進行養殖漁業的產業升級,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能源目標依舊存在,光電政策著急往前進的同時,卻缺少完善的配套措施,才有現今綠色衝突的局面,該如何平衡能源與產業,是我國現階段面臨的重要課題。(圖/吳冠廷攝)

目前在七股工作站成立下,似乎看見解決問題的方向,七股居民期盼著未來能在漁業與光電的天秤上找出平衡。蔡卉荀感嘆地說:「七股其實是全台灣光電問題的縮影。」

若能透過七股的案例,為台灣光電建立一套作業模式及相關的法令與資料,才能讓漁電共生走出一條穩健發展的轉型之路,讓能源與產業能夠永續共存。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