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系副內容長王茂臻 刻進骨子裡的使命感 驅動記者影響力

0
796
把「使命感」刻進骨子裡的王茂臻,新聞在哪裡,他就在那裡(圖/王茂臻提供)。

記者/黃冠勛

20年前,報業早已有式微的傾向,當時年僅29歲的王茂臻仍辭去科技業工作,只因他相信「會有夕陽產業,但沒有夕陽人才」,喜愛寫作的他,毅然決然投入報社擔任記者,如今,20年後他已成為聯合報系副內容長兼新聞網總編輯。

「我就是愛寫!雖然沒有選擇成為作家。」王茂臻在聯合報20年的歲月中,他仍不斷的寫作,什麼都寫,從評論寫到新聞、PTT上當鄉民發表文章、又或是將乏人問津的議題寫成專題報導,他認為,他有個「使命」,就是透過自己的紙筆,針砭時弊,帶給國家、社會迎來更好的改變。

他說:「寫新聞也是在寫作,反倒還能透過寫新聞『監督有權力的人、關懷有需要的人』。」

在不斷寫作、製作專題報導下,讓王茂臻在新聞工作中認清自己「比起監督更擅長也更喜歡關懷有需要的人」,因此在他的新聞選材中多數與弱勢族群有關,也曾經透過專題報導解決屏東旭海村長期苦於沒有巴士的交通窘境。

談起旭海專題報導,當地有位外號「威士比阿北」的傳奇人物讓王茂臻至今都忘不了,他說,他和同仁發現了旭海村的困境,旭海村曾是個公共運輸不會抵達的偏遠地區,村裡多年來對外的交通僅靠已達耄耋之年的「威士比阿北」,每天清早都會開著九人座小型巴士,挨家挨戶載送當地長者往返市區,他的存在有如當地的救世主般,暫時解決了當地的交通問題,但隨著年紀增長,「威士比阿北」雖仍身強體壯、精神抖擻,但體力已大不如前。

他說,如果細數九人座小巴內的長者,會發現「那是輛千歲車」。雖說是一個玩笑,但他們卻因為這個玩笑卯足了全力,幫助旭海村找到解套,讓威士比阿北「好好退休」。

果真在報導一出,來自各界的幫助有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前後多達30個單位相繼表示盼捐車給當地居民,而當時交通部長林佳龍也在此篇報導後,為當地伸出援手安排免費接駁車解決困境。

王茂臻說:「當偏鄉的方方面面都被照顧到時,就代表整個台灣都被照顧到了」,秉持著此信念,陸續製作出了《公路正義》、《翻轉公廁》等專題。

時間回到現在,歷經報業20年淬煉的王茂臻,成為報業副內容長的他,這個職位的挑戰已不是只有新聞報導,而是如何證明報業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價值。

他說,「報業目前的最大挑戰,當內容沒有傳達到讀者身上,那就是無用,因為新聞必須先有擴散力才能有影響力。」他深知新媒體世代來臨,正致力於維持傳統報業的價值,以應對網紅型媒體與數位轉型的挑戰。

今年卓越新聞獎中,網紅型自媒體《眼球中央電視台》入圍,也刷新了王茂臻對傳統媒體的定義,他解釋,過去傳統媒體是少數能夠為社會發聲的管道,而新興自媒體的出現掌握了一批受眾,讀者開始不再選擇只收看傳統媒體,因此傳統媒體如何做出與自媒體不同之處,對他來說正是刻不容緩的問題。

身為報社的副內容長,挑戰不僅限於職場上,平衡家庭時光與工作,對王茂臻來說比做新聞還來的困難。

面對新聞工作總是負有「使命感」的他,平衡家庭與工作時光,他依然堅持選擇新聞工作,他仍想透過他的筆,幫助更多的人,付出的時間當然不亞於家庭,但就算做了上百則新聞、幫助了上百位弱勢,也換不回和女兒共同成長的過程。

王茂臻常因職業因素往返世界各國(圖/王茂臻提供)。

他也感嘆,「每當回家看著自己的孩子,總感覺不是看著她長高,而是看著她長長」,職業因素時常讓他行萬里路,出國採訪是家常便飯;早出晚歸那更是他的日常,總只看見女兒睡著時模樣的他,以短短的一句話,彷彿訴說著對家庭藏不住的遺憾與愧疚感。

王茂臻說,要做好記者工作,勿忘「使命感」比「有熱情」更重要。

20年的時光洪流裡,他對新聞工作熱情不但沒有隨時間被抹滅,反而不忘自己的初心,繼續秉持著自己的「使命」,用自己的筆觸、方式,關懷這片土地上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