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攝影人蔡文祥 透過影像發掘社會問題

0
490
資深攝影師蔡文祥認為好的照片在於其背後的價值與反映的社會問題

記者/蕭豐蓁

IG盛行,視覺大於一切的時代,許多人都被美好的照片吸引,但對資深攝影師蔡文祥來說,那些照片僅是停留在表像,他認為好的照片在於其背後的價值與反映的社會問題。因此,蔡文祥通過辦了一次又一次的攝影展表達他對人性價值的思考。

2020臺北國際攝影節,便是在蔡文祥這樣的理念下舉辦起來,同時他為凸顯人們在疫情當下反映的一切,特地在攝影節中設立「疫情泡泡」單元。他從Instagram上搜尋有可能的攝影者,真誠的向他們說明目的,希望在臺北也能透過照片知道他們的故事,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攝影者,雖然素不相識,但彼此有著共同的信仰,大家都願意提供自己的作品做展出。

現今人手一台手機,拍照已不似從前困難,許多人也透過APP修圖留下照片最美好的一面,但蔡文祥不以為然的笑道,「人類將來最大的考驗就是記憶會模糊,照片裡的人是真實的嗎?」 笑聲消散卻也帶來了思考,十年後再回顧這些照片,畫面中的人真的長這樣嗎,是否修改過可能早就沒人記得了。

因此相比起拍攝美好的景象,蔡文祥更執著於紀實攝影,用相機記錄下歷史性的時刻。這取決於他曾在報社當過記者,他回憶起1988-1992年代,那個政治動蕩的時刻。那時不少社會運動一起爆發,身為報社記者的使命感促使他拿起相機記錄這時刻,他說,「那時候覺得歷史不會再來過,我就要盡量拍。」

他翻開攝影集,道出當時的場景,他說,「當時民眾和警方已經很緊繃了,我就在雙方之間跑來跑去,丟石塊、沖水柱,民眾罵聲不斷,雙方僵持不下。」蔡文祥回憶起當年作為報社記者,他深知這些畫面報社不會用,但埋在心中的使命感卻告訴他,歷史不會重來,於是他準備了兩部相機,一部交給報社,一部自己留存,這些畫面後來也集結成冊,出版了《敢動年代攝影集》。

為了追求照片能更有臨場感,蔡文祥不顧危險的到第一線拍攝,他說,「我有一部相機的鏡頭上面還被石塊k到,我拿起來一看,怎麼黑的啊?」想起當時他哈哈大笑,後來在回顧這些照片時,也覺得年輕時滿腔熱血,一心只想記錄歷史,根本沒空去想現場有多危險。

野百合學運和520農民運動給蔡文祥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他認為,一個新聞攝影記者,就一定要去追蹤,要把這些歷史性的時刻透過相機表現出來。那個時候是台灣言論自由最激烈的時刻,社會在轉型,政治也在轉型,只有真正到一線去記錄,感受才是最深刻的。

曾經擔任新聞記者的蔡文祥,看到現在的新聞鋪天蓋地的報導車禍和街訪,他認為,現在的新聞缺少發掘新聞的能力和採訪製作的能力。對於蔡文祥來說,如何發掘社會問題,透過影像表達故事亦或是揭露社會的黑暗面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紀實攝影。因此他對媒體業的限制和一成不變感到疲憊,決定轉換跑道,從新聞攝影轉身投入現代藝術領域。

蔡文祥認為,有意義的影像是需要經過許多思考拍攝而成。

多年攝影經驗沉澱下來,蔡文祥認為,有意義的影像是需要經過許多思考拍攝而成,如事前功課準備,對於環境的瞭解,文字的架構能力,照片想要傳達的故事。透過相機發現自然的美好,人人都能做到,但是怎麼透過相機影射出那個時代的氛圍,卻值得深思。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發現問題,學習怎麼通過影像去講故事,蔡文祥堅定的說,「要永遠保持好奇心跟企圖心。」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