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六月 6, 2023
首頁 人物

人物

銘報人物,人物專訪以傳播業界人士為主,如電影導演、編劇、主播、資深記者、媒體資深經理人等,皆為銘報採訪對象。

其人物專訪內容,皆由銘報學生記者親自約訪及撰寫,在銘報成立將近四十年來,採訪的人物已破千人。

環宇廣播電台主持人溫士凱:透過廣播打破客家文化框架

溫士凱

客家人出身,從事廣播近十年的環宇廣播電台主持人溫士凱,他說,「其實做廣播的初衷很簡單,就是讓大家打破客家框架。」於是這十年中,為了打破聽眾對客家的刻板印象,他陸續製作客家相關節目,去年才開播的《Danny的市場肚》結合客家文化、節目在地化,製作3個月就入圍廣播金鐘並獲得教育文化節目獎及主持人獎,努力十年最終開花結果,令他感到相當幸運。

【街‧續】高玉瓊挽面30年 看到顧客變漂亮是最大成就感

臺北士林的天主教堂前,一個個的帳篷放在街道的人行道上,這裡是著名的「挽面一條街」,剛開始營業就能看到客人們坐在椅子上等待美容修臉,師傅高玉瓊熟練的將膨粉均勻塗抹於客人臉上,並取一小段棉線纏繞於手指後,全神貫注地開始幫客人修容。

《哈寵誌》社長廖曉萍打造獨特團隊 傳達「人寵共好」理念

《哈寵誌》社長廖曉萍先前的資歷是從事廣告代理,創立雜誌社是她沒想過的事,從完全不懂內文編輯,到現在對於版型、內容的細節有著極高要求。為了傳達「人寵共好」的理念,她邀集美容師、獸醫師、寵物行為師等相關人士,帶領《哈寵誌》打造獨特的專業顧問團隊,在每期雜誌裡都會順應主題,替飼主解決疑難雜症。

《La Vie》前全媒體主編方敘潔 盼透過自身力量 讓文創產業被更多人看見

設計美學雜誌《La Vie》前全媒體主編方敘潔甫離開待了10年的《La Vie》。在《La Vie》期間,她拿下2022年第46屆金鼎獎主編獎,她說,「這個獎是給予過去一路以來努力的肯定,而獲獎之後,要面對的是現在跟未來,期待利用過去累積的經驗持續努力精進。」

【街‧續】不懼視障困境追求夢想 李斯勇用鼓治癒人心

圓山捷運站的花博園區廣場前,交談的吵雜聲中明顯還傳來一股輕快響亮的鼓聲,臉上洋溢著笑容,穿著一身鮮紅的李斯勇手持鼓棒腳踩大鼓演奏一首接著一首耳熟能詳的流行樂,不搶拍也不落拍,鼓點精準地敲響在每一個節奏上,雖然是視障但臉上依舊保持笑顏,頭也隨著節奏輕搖,隨機路過的人群成了聽眾駐足給打賞,偶爾也跟著音樂一起搖擺。

【街.續】腳踏車師傅葉秀仁賦予單車新生命 在屏東街頭奔走一甲子

「哐啷、哐啷」的腳踏車與零件互相碰撞聲音迴盪在街頭,在屏東竹田鄉的路上,經常會看到一輛自己組裝的三輪摩托車,四處喊著:「修理腳踏車喔!」那正是現年76歲的葉秀仁。

哈哈台主持人傑尼、蓋瑞 用「親和力」與「好奇心」帶觀眾認識台灣

從地區街訪起家,擁有78.8萬的訂閱數的Youtube頻道「哈哈台」去年首次報名第四屆走鐘獎,就榮獲「訪到心坎獎」。頻道的第三代企劃兼主持人傑尼、蓋瑞,也從初出茅廬的生澀,到現在靠著自己的努力,透過「在地體驗」、「包包好亂好吃驚」等不同企劃,用年輕的角度探討地方和社會議題,讓不同世代、不同族群的人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做出與前輩不一樣的風格。

拼出自己的人生軌跡 三立主播黃家緯: 人生太短,不應該把時間花在不喜歡的事上。

三立新聞台主播黃家緯說:「人生太短暫,不應該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不喜歡的事情上。」這句話也是他的人生哲學,因此在他32歲時,在新聞圈已有幾年經歷的他為了夢想,飛往美國考取機師執照,但正當他要進入航空業前,他卻意識到成為機師並非他真正嚮往的生活,環遊世界和深度採訪才是他內心所渴望,於是毅然決然地放棄機師高薪,重新回到新聞業。

從新聞圈到商業界 顧上鈞秉持人生哲理:「既然做 就要做到最好」

2018年顧上鈞剛步入新聞圈時,就因採訪顧立雄,不畏懼強權的態度而被人記住,2022環太軍演,他也代表TVBS前往現場直擊採訪,再次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今離開媒體圈,轉換跑道擔任台灣連鎖加盟促進協會的副秘書長,他說,希望能拓展視野、開創更多可能。

街友導覽員賈西亞 用人生故事帶聽眾探索台北車站

在台北車站附近,假日時經常會看到一個人身邊圍著一群戴著耳機的聽眾,那正是街頭導覽員賈西亞,但不同於一般導覽員的是他曾經是街友,更將自己曾經在台北車站生活的故事融入導覽,帶大家認識不一樣的台北,也走進他特別的人生故事裡。

熱門話題

本季最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