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新聞台主播李文儀迷惘過 對新聞熱愛不減
「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是網路流傳的一句話,也凸顯整個新聞環境不佳的窘境,同時也讓許多媒體人感到無奈。三立新聞台主播李文儀從業20餘年,對於大環境的改變也感同身受,談到作為一個新聞人是否感到迷惘,她嘆氣說:「常常感到迷惘,尤其是年紀越大越迷惘。」想歸想,但她仍舊熱愛新聞業。
PopChill創辦人郭家齊再創業 期許自我發揮更大網路影響力
對創業情有獨鍾的郭家齊,繼創業家兄弟後,再次挑戰新創事業,成立二手店商拍拍圈PopChill。如此熱衷創業,他說:「我是那種看到機會若不去嘗試就會後悔的人,也希望能在網路產業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電影戲劇業職業工會副理事長楊芸蘋 爭取會員權益不遺餘力
「把所有來工會尋求幫助的人,都當成最親近的朋友,當成功爭取到應有的權益時,發自內心的為他們開心。」台北市電影戲劇業職業工會副理事長楊芸蘋道出她對工會會員的關心與珍視。
《茉莉的最後一天》編劇洪茲盈 從創作中找到自身存在的價值
是一名編劇也是一位小說家的洪茲盈說:「以前不是有一句話叫百無一用是書生嗎?但是不斷的創作卻會讓我覺得自己不會那麼沒用。」創作讓洪茲盈找到自身存在的用處,她認為透過書寫這個過程,能讓她腦中許多的疑問獲得解答。
聯合報系副內容長王茂臻 刻進骨子裡的使命感 驅動記者影響力
20年前,報業早已有式微的傾向,當時年僅29歲的王茂臻仍辭去科技業工作,只因他相信「會有夕陽產業,但沒有夕陽人才」,喜愛寫作的他,毅然決然投入報社擔任記者,如今,20年後他已成為聯合報系副內容長兼新聞網總編輯。
【街.續】義警分隊長何國鍊 30年不變的服務心
下著綿綿細雨車水馬龍的基隆街道上,基隆市深澳坑義警分隊的分隊長何國鍊穿著雨衣站在路口指揮交通,維護尖峰時段的人車安全,本業是公務人員的他,加入義警行列已有30年,之所以成為義警是受到家庭的影響。他說:「從小父親就告訴我,要做一個回饋社會的人。」
「科學」、「媒體」的後勤部隊 陳璽尹追求正確的科學新聞
今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今年4月公布兩份報告,吸引全世界都在關注氣候變遷議題新聞,台灣也不例外,以往記者都得靠外電或是翻譯獲得資訊,但在今年有一個組織提供最準確、即時的訊息給記者,這個組織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其中最為核心人物是執行長陳璽尹。
菱傳媒社長陳申青:新聞應該是永遠的在野黨
專訪當天,剛開完會的菱傳媒社長陳申青一手拿著先前記者為採訪提供的訪綱,在每題上頭都寫滿了重點,還抱著一疊輔佐資料朝記者走來,其認真的態度,讓人深深的吸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