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掀討論熱潮 倫理機制及媒體識讀更需有效建立

0
354
ChatGPT自去年11月推出後引發熱潮,釋放對話機器人的技術,開發文字自動生成的功能,與使用者以文字方式進行互動,隨著ChatGPT不斷進行演化及修正,民眾正反面的聲量也不斷。(圖/翻攝自ChatGPT)

記者/陳子芸、馬紹慈

隨著ChatGPT掀起的現象級討論旋風,對於媒體工作者而言,工作的取代已經不是目前的憂心之事,天下雜誌編輯顧問黃哲斌及風傳媒副總編輯兼財經中心主任周岐原認為,假新聞的氾濫才是首要面對的問題,因此除了需要建構有效的倫理機制控管外,更必須提升民眾ChatGPT的媒體識讀能力,得以分辨訊息的真假性。

ChatGPT的出現,讓大家開始正視事實查核的重要性,黃哲斌表示,若新聞媒體太過於相信人工智慧產出,就會增加報導錯誤的可能性,若針對一般閱聽眾,可能更容易受到假訊息的操弄,萬一這些負面情況出現,新聞媒體要如何做事實查核或查核機構如何強化立即澄清的功能,這就是人工智慧在未完全成熟或是倫理機制尚未建構下就太快被應用所產生的風險。

面對五花八門的訊息,媒體識讀成為一直以來公民必備的能力,雖然ChatGPT的產出來自於人類提供的元素,但卻不能確保其中的正確性,最終還是必須由民眾自我判斷,周岐原說,民眾普遍對於媒體轉載及媒體自治沒有太多的認知,若ChatGPT的時代來臨,倫理機制及媒體識讀未來將更顯重要,因為接下來會變成不註明化,不曉得文章的出處,假消息的散播也會比現在來的嚴重。

人工智慧逐漸滲入常人的生活,有些人認為ChatGPT讓更多人認識AI,有些人因感受到威脅性而選擇排斥,正反面的聲量不斷,黃哲斌提到,台灣的用戶必須要有「AI還是一個發展中技術」的概念,ChatGPT不會是最終的產品,因為還存在很多缺陷,但在這之前,必須讓大家清楚知道應用的正反面,真正了解ChatGPT,才不容易有一面倒或錯誤的美好想像。

目前ChatGPT不斷進行演化及修正,完善的倫理機制何從實施,又是否真的能夠有效控管,關鍵評論網創辦人暨內容長楊士範表示,假新聞真正危險於它外表看似真實,但卻在關鍵內容上動手腳,所以不太可能完全透過倫理道德約束,但以目前技術而言,或許唯一可行的是使用反操作,利用AI來控管AI。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