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奕鈞
數位發展部於22日宣布針對Meta公司經營的Facebook平台,因兩則廣告未依《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揭露廣告委託刊播者與出資者資訊,分別裁罰新台幣50萬元,總計罰鍰達100萬元。這是打詐專法自去年底上路以來,首次針對平台業者開罰。數位發展部表示,已責令Meta限期改善,若屆期仍未完成整改,將依法按次處分。
本案起因於警政署於5月1日將15則出資來源不明的網路廣告移交數發部,經由數發部聯合內政部、法務部及台灣高等檢察署等單位審查後,確認其中兩則違反實名制揭露規範,依法開罰。根據條例,廣告平台若未揭露出資或刊播來源,依法可處2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罰鍰。
數發部數位產業署平台經濟組組長林青嶔指出,臉書平台長期以來充斥「一頁式詐騙廣告」,違規廣告多以假冒代購、金融投資等形式誘騙民眾。自《詐防條例》實施後,數發部已累計下架11.8萬則詐騙廣告,若加上警政署早前移除的3萬多則,總數已超過15萬件。
此外,根據數位部最新公布的詐騙監測週報(5月17至23日),全國共接獲5,331件詐騙通報,成功移除3,070則詐騙廣告。從詐騙廣告類型來看,以「金融投資」為最大宗,占比高達54.8%,其次為「產品服務」佔15.0%與「身份冒充」佔17.8%。
在高風險商品排行中,「iPhone」、「遊戲手柄」、「代購」、「Switch」、「精品」等名列前茅。電商平台目前每週平均掃描超過2萬筆商品,其中高風險商品佔比約366筆,並以手機、遊戲機、3C電子類為詐騙廣告主要標的。
語言策略方面,數發部指出,近期詐騙訊息話術出現轉變,不再僅依賴「免費」、「立即加入」等誘因,而是進一步以「我們」、「同學」、「群組」等語彙營造學習或群體歸屬感,降低民眾警覺。相關關鍵詞如「潛力」、「壓力」、「報牌」、「放鬆」、「群組」、「準時」等,皆為近期詐騙熱詞。
數發部提醒,詐騙集團常假借「免費測驗」、「投資講座」、「專人推薦」等名義,誘導民眾加入LINE群組或點擊不明連結,進而引導進行金流交易。這類話術多透過社群留言、影片推薦或QRcode引導,讓人放下戒心。民眾應避免私下聯繫、主動查證來源,才能避免落入詐騙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