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潔映
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疑問,對未來有著焦慮,寫故事似乎是她無止境的尋寶遊戲。透過寫作尋覓人生種種,她是編劇洪茲盈,也是小說家洪茲盈。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被譽為台版《黑鏡》(英國科幻驚悚單元劇集),也以多項入圍風光54屆金鐘獎。系列影集中〈茉莉的最後一天〉觸及敏感的家庭教育議題,討論度相當高,但身為幕後編劇的洪茲盈卻鮮為人知。
創作中探討家庭關係
洪茲盈在寫〈茉莉的最後一天〉時,創造出全新的角色—林可莉,她是茉莉的妹妹,也是茉莉的對照組,她的存在是為了反抗媽媽。洪茲盈坦言:「我就是成績不好的那個,姊姊很優秀,我在家沒辦法得到認同感。」或許,林可莉就是洪茲盈自我的投射,嘗試從故事角色中看見更多可能。
一個人的創作,多少受成長背景、教育環境影響。對洪茲盈來說,家庭雖不全然是她創作的起因,但壓力的確存在。話說到這,洪茲盈似乎有點語塞,她托著腮幫子,淡淡的說:「我的小說中也探討過家人間的諒解與不諒解。」
成為編劇並不在洪茲盈的人生規劃裡,當初陳慧翎導演找上她,想請她寫一個微科幻題材的劇本,她說:「導演找上門,就想說試試看吧!」像是帶著乘風破浪的冒險精神,來了,就上。
在小說與劇本的轉換中,洪茲盈不斷反思,釐清角色定位,試圖將人物性格在不同媒介中臨摹的拳拳到位。她坦言:「像是茉莉的爸爸,我把他設定成一個不重要的角色,小說中能夠輕描淡寫帶過,可是戲劇不行,我必須詮釋他為什麼不重要,這是我檢討後的想法。」
廣告與寫作交織而成的人生
理組出身的洪茲盈,從小被灌輸讀文科沒出息的觀念,但她想過當律師、當記者,卻在大學畢業那年義無反顧投身廣告界,在奧美廣告公司寫文案,平日做廣告,假日就到咖啡店寫小說,時常忙到隔天清晨,積累資歷及資金,也磨練自己。
後來她搬離家中,離開奧美,開了個人工作室,繼續過著邊接廣告案,邊寫小說的生活。她想起在創作長篇小說的那段時間,剛好接了一個大案子,常常寫到一半,客戶就打電話來罵人,當下她只能東西收一收趕快回家處理廣告的事,讓她直言:「好痛苦啊!」
廣告和小說兩頭燒使洪茲盈又累又沮喪。雖然在奧美的那段時間她仍持續寫作,投稿無數文學獎,但她提到,有時一年投了十幾個比賽,連一個獎都沒得,真的會很挫敗。直到2008年她終於拿到文學界門票,出版第一部短篇文學小說《無愛練習》,2012年發表《太陽照不到的地方》,而在2018年第一部長篇小說《墟行者》問世。
小說描繪對未來的想像
《墟行者》寫作靈感來自於她對未來的焦慮及困惑,她思索著,如果賈伯斯可以把對未來的想像做成智慧型手機,那洪茲盈想做的就是將自己的想像寫進故事。在腦海中,她刻劃出一個與世獨立的密閉空間,後來,成了《墟行者》中那個僅能坐臥的一人膠囊艙,走向未知世界,時而焦躁,時而平靜。
洪茲盈對未來的焦慮,串起一個又一個文字,以近似科幻的手法寫成末日前的《墟行者》。「我是在寫離我們很近的故事,可能就幾年內而已。這不是科也不是幻,都是現實。」她在後記中如此說道。
小說是洪茲盈人生的維基百科,用一支筆提問、反芻、解答。她直言:「寫長篇小說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一件事,需要引人入勝的劇情,更需要哲學性的思辨。」這部將近15萬字的長篇小說她花費三年的時間心力,箇中滋味該如何形容?洪茲盈左思右想,在腦中辭典快速翻騰一輪後,堅定的說:「很爽!」就這樣在自己經營的世界裡不斷挖掘更多可能,很痛苦卻很爽。
《明日報》開啟創作之路
而洪茲盈寫作的起點,要從《明日報》說起。十幾年前,第一個網路原生報《明日報》興起,許多人在站上發表自己的散文、小說作品,洪茲盈也是其中之一。她帶著回憶的口吻說:「那時候能自己當報主是很難得的機會,很多文青都會上去發表一些無病呻吟的東西啊,也出了好幾個有名的人,我越寫越有趣就一直往下寫了。」她滔滔不絕地說起那時經營創作新奇的經歷,講述時下使用msn、ICQ即時通訊軟體宣傳報台的方式,還不忘自嘲的說:「天啊!我真的好老喔!」
對洪茲盈來說,小說是愛情,廣告是麵包。她嘗試用不同媒介、不同篇幅說故事。在多重身份的轉換之中,洪茲盈感悟,很多時候廣告是客戶導向,無法照自己的心說故事,真正能創作的空間不大。「但小說能完全自主,我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她說。
「唯有一直思索,才能得到更多可能性。」透過寫作,洪茲盈不斷將自己投射,再拉出,從故事中找到與現實相同或不相同的面向,一層一層剝開世界外殼、理解自己,活成更飽滿的自我。眼前的她,對世界困惑、卻又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