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專題

農糧產業碳排量高 種碳施行受重視

記者/翁婕寧

近年來,減碳議題受到國際間的關注,根據國際能源總署資料統計,台灣人均排碳量為10.77噸,居全球排名第19名,「減碳」儼然成為全台灣共同努力的目標。致力於推動小農種碳的方儉發現,農業可以為減碳做出影響,因此開始致力於推動小農種碳,同時也著手開發「努力小農APP」,幫助有心的小農施行種碳計畫。

「努力小農APP」推出 為小農打造基礎公證平臺

由環保人士方儉領頭開發推廣的「努力小農APP」,是一個專為小農設計的軟體,以真實、可追溯為原則,供小農自行紀錄其耕種內容及方式,以完成有產品履歷跟溯源的基礎公證平台,建立小農與消費者之間透明的資訊系統;同時,也有利於協助小農執行「種碳」計畫與取得相關認證。「種碳」計畫以十年為一週期,於開始時檢測土壤中的有機碳,每年檢測計算減碳成果,再到國際上販賣碳權,幫助小農獲取「種碳」的收益。

「努力小農APP」的推出,使小農與消費者之間的資訊更透明。(圖片來源:截自努力小農APP官網)

種碳推廣知難行易 提出案例成重要關鍵

談及推廣種碳之路,方儉坦言,是一件「知難行易」的事情,對於多數農民甚至學者專家而言,會因為不理解「種碳」的做法,而認為這是遙遠且不可行的事情;又因為沒有相關的歷史紀錄作為佐證,以至於學者無法提出實際案例說服農民「種碳」的益處。且台灣減碳的標準較為狹隘,與國際的標準不一,以上種種原因導致推廣「種碳」及與農民溝通的過程困難重重,參與的農民也如預期的為數不多。但方儉也相信,在持續推動下,未來參與的人數會慢慢增加、積少成多。

減碳成國際目標 追求讓碳回歸大地

最後,方儉表示,如今減碳在聯合國已定有一套標準,就如同「紅燈停、綠燈行」一樣,無法解釋。他也提到,減碳是國際事物,現在實行減碳是為了減少兩百年後的問題,而「種碳」只是方法之一,並不能絕對的解決溫室氣體過多排放的問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讓碳回歸土地、讓土地充分發揮吸碳的功效。

medianews0903

Recent Posts

不只產業轉型 親子天下首次嘗試跨領域IP合作

記者/廖品謙 親子天下於4月2…

12 小時 ago

永續世代 羅國俊:聯合報設太陽能版朝淨零碳排

記者/陳柄亦 台灣預計2050…

12 小時 ago

創紀錄 台灣跨境電商博覽會1.2萬人參與

記者/陳鈺茹 第五屆台灣跨境電…

13 小時 ago

聯合報記者李隆揆:五感全開 打好完美的戰爭

記者/陳軏        聯合…

15 小時 ago

銘報2242期出刊

本報訊 銘報2242期頭條為新…

3 天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