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四伏!野鴿的危害超乎想像

0
85
野鴿帶來的危害不容小覷(圖/張正和 攝)

記者/歐承翰、蕭億駿

野鴿的棲息地和人類的居住環境大量重疊,實際上所帶來的危害遠超乎我們的想像,銘傳大學建築系教授王价巨與文化大學森林暨自然保育學系主任謝佳宏表示,鴿子的糞便和羽毛不僅會導致建築物損毀,還藏匿著大量病菌,恐怕會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既破壞環境,又危害健康,實在不容小覷。

野鴿的糞便引起人們「糞糞」不平外,也是建築物的隱形殺手。王价巨的觀察,鴿子的排泄系統特殊,其糞便中含有尿液,呈弱酸性,pH值約介於5至6之間。而建築使用的混凝土屬於鹼性,當鴿子糞便與混凝土接觸時,酸鹼中和反應會引發混凝土的腐蝕。鴿子的糞便亦會加速銅板、鋼板和青銅等金屬材料的老化與侵蝕。

他舉例說明,現代社會中太陽能板日益普及,許多家庭在頂樓安裝太陽能板,若鴿子糞便滴落其表面,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壞,此外,鴿子的糞便和羽毛會損害油漆及促進黴菌生長,將不利於居住環境。

野鴿的糞便恐危害環境和人類健康(圖/高慕潔 攝)

野鴿帶來的不只是肉眼可見的傷害,牠們愛好在冷氣機築巢,此舉造成空調系統將其身上的病菌及蟲害帶入室內,從而危及空氣品質。謝佳宏指出,野鴿身上及糞便攜帶許多的寄生蟲和病原體,若是不慎接觸或是食用恐會危害人體,禽流感便是眾所皆知的例子。皮膚科醫生蔡逸姍說明,野鴿的糞便含有隱球菌,若吸入其孢子恐引發腦膜炎,嚴重可能致死。此外她也說,野鴿身上有禽蟎寄生,禽蟎經常透過牆壁縫隙、冷氣機縫口和空調系統進入室內,恐怕會轉移至人類身體叮咬皮膚,造成皮膚出現小紅疹,引起搔癢和不適感,導致睡眠品質下降,嚴重情況甚至會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面對野鴿的多重危害,專家們提出了一些預防措施。王价巨建議,在建築物上安裝防鳥刺和隱形鐵窗。該方式雖然能夠防止野鴿棲息和築巢,但是對於整體環境的改善效果卻微乎其微,可說是治標不治本。

【政府防範無果 民眾餵食是元凶】

台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陳韋廷表示,野鴿生活在水泥叢林的都市中,牠們本身也面臨著許多威脅,像是被車撞、鳳頭蒼鷹以及野貓或野狗等天敵,再加上鴿群聚集互相傳染的病毒,面對這重重的威脅,本應難以存活,但牠們在都市中的數量卻仍然不降反升。面對這樣的情況,他解釋,野鴿本身在都市中很難存活,鴿群會互相感染禽痘病毒以及乳突病毒,並會在鴿群中快速傳播,但牠們能大量繁殖導致數量居高不下,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因為民眾喂食,因為野鴿食物充足、生存環境優渥,所以牠們的孵化率也很高。

民眾餵食野鴿,提供牠們優渥的生存環境(圖/三重住戶劉先生提供)

據台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顯示,一隻野鴿平均一年可孵化4-5隻幼鴿,因此即便面臨諸多威脅,但整體生存環境的優渥,還是能讓牠們大量繁殖。 

雖然謝佳宏提出多種措施減少野鴿數量,傳統的方法是設置陷阱或進行捕捉,但由於民眾普遍對捕殺的觀感不佳,因此現在較少使用這種方式。而較為人道的方式是使用避孕藥,藥物能阻止鴿子胚胎的發育,達到節育效果。

事實上政府也曾落實過防範措施,可惜成效甚微。博威鳥控曾與台北市動保處合作,於2017年引進國外的「野鴿家庭計劃」,在公園定點餵食加了「乃卡巴精」(nicarbazin)的飼料,並由台大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調查數量變化,雖然這一方法在國外有可行例子,根據新加坡經驗,2至4年後鴿群應能明顯減少,但該計劃卻在台灣沒有太大成效。

陳韋廷說明,在計劃進行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鴿子本身對「乃卡巴精」的代謝很快,約一兩天便能完全代謝,如果要有成效就必須每天餵食,但因為台灣時常會下雨或是遇上颱風天,藥物很容易被融化或是吹走,因此要每天喂食在台灣幾乎不可能實現。 

多位學者表示,最重要的是通過環境教育,告訴民眾不要餵食野鴿,當牠們失去充足的食物以及優渥的生存環境後,在都市的存活率、繁殖率便能有效下降,也可以通過環境保護相關法規,對隨意餵食者處以罰款,長此以往,鴿害的問題便能得以改善。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