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鴿文化帶來的生態危機

0
103
賽鴿文化導致野鴿數量增加,進而引發城市環境問題 (圖/高慕潔 攝)

記者/陳軏、羅沛琦

11年前,賽鴿運動在台灣迅速興起,根據媒體報導利益高達上百億台幣,因此,吸引了無數愛好者投入時間與金錢去 飼養賽鴿,但卻造成外來種野鴿在台數量激增,形成生態圈問題。

台灣大學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陳韋廷指出,賽鴿文化的興起是在1960年代,大量養鴿戶的出現,最終導致了今日野鴿數量的問題。

鴿社(圖/張正和 攝)

他說,賽鴿比賽是一種競技運動,鴿子需要在指定的地點放飛,並在最短的時間內返回主人身邊。然而,現實情況是,許多賽鴿在比賽後迷失方向,無法回到鴿舍,這些迷途的賽鴿在野外與台灣原生種珠頸斑鳩交配繁殖,成為今天看到的野鴿群體的一部分。

記者也親自走訪新北市三重的鴿社,看見鴿舍裡有上百隻不同品種的賽鴿,都被飼養在籠子裡,等待著參加賽鴿比賽。在訪問期間,一群訓練歸來的鴿子恰好飛回鴿社,它們在空中整齊排列地飛翔著,準備回到籠子裡,此時記者也觀察到每隻鴿子上都有一個顏色的腳環及編號。

每隻賽鴿都有腳踝編號以便尋回,野鴿還是無法有效減少 (圖/陳軏 攝)

鴿社的負責人阿國伯(化名)表示,每隻鴿子的腳上都戴著腳環,如果鴿子在比賽途中迷路,民眾可以透過環上的編號在網路上發佈尋鴿啟事,若尋獲迷失賽鴿且依照腳環上的聯絡方式聯繫到飼主,回到飼主身邊,讓飼主找回迷途回家的鴿子,因此,阿國伯認為,野鴿並非賽鴿導致的。

他也說到,飼養鴿子需要耗費不少金錢,他們也會定期餵養鴿子預防蟲類疾病的藥物,減少巴拉米哥、鴿鬥、呼吸道如巴拉米哥、鴿鬥、呼吸道、球蟲、毛滴蟲等疾病問題在鴿子的身上。

【回收率遠低於預期 迷失的鴿舍何去何從?】

儘管阿國伯說,現在比較少參與賽鴿的比賽,大多以販售鴿子為主,但他提到,賽鴿的回收率一直以來都處於較低的水平,以4月份的資格賽為例,180隻參賽的賽鴿僅有55%成功返回鴿舍,夏季比賽的回收率更低,僅剩下零點幾趴,更有放一萬隻賽鴿比賽僅回來17隻的情況,回收率遠遠低於預期。代表著那些未回家的賽鴿,何去何從?

比賽中迷失方向的賽鴿,何去何從? (圖/陳軏 攝)

從回收率來看,可以想像到,當賽鴿比賽時,數萬隻的賽鴿在台灣近海的天空上飛翔著,賽鴿一旦在比賽中迷失方向,就有可能永遠不再返回鴿社,成為迷航鴿或死亡在海上。

對於賽鴿來說,這可能是一場生死之旅,因此,也有不少的動保團體認為賽鴿文化涉及虐待動物行為,這樣的行為也導致台灣野鴿數量無法有效的減少,衍伸出許多環境問題。

當政府認為賽鴿文化是一個產業,處於灰色地帶的情況下,無相關法律有效約束,賽鴿文化給台灣環境帶來的損害是無法估計的。這值得政府去思考賽鴿文化所帶來的問題而非漠視。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