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十大媒體新聞聲量排行

0
338
2023年度十大新聞網路聲量時間軸(圖/王宜柔製)

《銘報》編輯部與銘傳大學《網路聲量與新媒體研究中心》合作,使用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系統,計算出2023年「國內前十大媒體新聞」

整理報導/王宜柔

第一名:#MeToo運動延燒演藝圈(578,763)

去年5月31日民主進步黨前黨工指控曾遭職場性騷擾,通報後卻未獲得妥善處理,引發社會關注。自此#MeToo事件從開始政壇擴散,並在6月延燒媒體界、演藝圈,媒體人朱學恒、藍祖筠,藝人黃子佼、黑人(陳建州)、NONO(陳宣裕)等皆被指控有性騷擾之行為。

6月20日網紅耀樂在Instagram表示自己在16歲遭藝人炎亞綸進行非合意性行為,並懷疑其散佈私密影片。21日耀樂召開記者會,炎亞綸也無預警現身鞠躬道歉,網路聲量爆高。

11月8日士林地方檢察署表示,炎亞綸被指控妨害性自主部分因證據不足,依法不起訴處分。

MeToo風波也引發各界重視職場性騷擾事件,相對鼓勵受害者應站出來捍衛自身權益。

第二名:YouTuber停更元年(20,482)

記者/鄭安庭

2023年包括阿神、好味小姐、眼球中央電視台、這群人TGOP、卡提諾狂新聞及最近紅什麼等6組YouTuber宣布頻道停更消息。不少網友推測是因YouTuber圈內競爭、題材類似、觀眾口味改變及短影音興起,使創作者面臨瓶頸。因此2023年也被稱作YouTuber停更元年。

其中,眼球中央電視台在4月1日愚人節發布停更消息,遭網友懷疑是否為愚人節玩笑。隨後視網膜表示,因創作時間被壓縮,對此感到疲乏,才決定停更。

而擁有300萬訂閱人數的遊戲實況主阿神則表示,自己經營頻道約14年,卻還是搞不懂YouTube的演算法,因此決定於10月15日起停止更新。

另外,這群人TGOP於8月宣布2024年將會停更,隊長展榮也表示,這群人該休息一下,並會在今年尋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停止頻道更新。

第三名:兩大電信合併(18,394)

整理報導/謝函穎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於2023年1月18日有條件通過兩大電信合併案「台台併」、「遠亞併」。NCC副主委翁柏宗強調,亞太、台星原有的476萬用戶權益不受影響,並成立電信合併案觀測小組,關注合併時程、SIM卡更換議題、資費變化,以維護用戶權益。

而台灣大哥大與台灣之星、遠傳電信與亞太電信已分別在去年12月1日與12月15日正式合併。NCC表示,自合併以來至12月底,電信合併案相關申訴佔總申訴案3至5成。翁柏宗回應,已要求兩家電信業者將整併進度透明化,也將進行滾動式檢討,督促業者於春節前讓民眾有感網路訊號提升。

第四名:錫蘭:台媒下限能有多低?(13,137)

整理報導/謝函穎

百萬訂閱網紅錫蘭去年9月17日發布「台灣媒體的下限能有多低?」影片,指出台灣媒體斷章取義,並點名三立記者林偉帆造假,該影片目前已達334萬觀看次數,同時吸引網友在社群中批評《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則在9月19日聲明強調,林偉帆確實為《三立新聞網》同仁,同時相關報導亦有署名,並非造假。

記者通常負責深入的新聞報導,需要更多時間進行事實搜集和採訪,追求報導的深度和廣度;而林偉帆所任職的「網路編輯」之新聞內容的來源,多數來自於爆料、外勤記者資料或各大論壇,換句話說整理成文。因此網路媒體在追求即時性與流量的同時,亦須交叉比對查證,強化內控把關,使內容更具吸引力。目前,《三立新聞網》不少新聞已將記者署名方式改為「綜合報導」。

第五名:三立入股中嘉恐違法(12,439)

整理報導/謝函穎

時代力量立委陳淑華於去年9月26日總質詢時表示,三立電視持有中嘉股權已達27%,違反當初核准中嘉交易案附負擔條款,並質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無作為。對此NCC主委陳耀祥於同年11月1日證實,三立確實入股中嘉成為上層股東。

NCC表示,已先後請泓順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四度到會說明,並且要求三立、永興資本股份有限公司二度到會說明或提供書面意見,皆已承諾將提出相關限期改正計畫。NCC並將於事證蒐集齊全後,依廣電法規及相關程序辦理,一切依法行政。

第六名:誠品信義聖誕夜熄燈(9,314)

整理報導/王宜柔

誠品於去年1月3日宣布,因房東確認收回房屋,誠品信義店將營運至12月24日為止。而誠品信義店的24小時不打烊模式將於2024年1月20日由誠品松菸3樓書店接棒,期間營運空檔則由誠品南西5樓書店以連續28天不打烊的方式承接24H營運模式。

信義誠品在24日也舉辦「不見不散音樂會」,邀請多位音樂人演出,與民眾一起倒數信義誠品熄燈的瞬間,周末兩日共吸引15萬以上人潮前往,突破歷史紀錄。

而將接棒24小時書店的「誠品松菸店」,目前正在分區改裝中,圖書總量體將擴大3倍,有意打造相當於「誠品敦南店」的規模,並結合誠品畫廊、電影院、表演廳、黑膠音樂等,誠品指出,松菸店將會是全球獨一無二、營運範疇最完整豐富的實體文化場域,持續陪伴讀者。

第七名:AI應用興起(4,650)

整理報導/王宜柔

未來各行各業運用人工智慧(AI)已成趨勢,媒體產業也不例外。民視與光禾感知科技合作於去年6月推出全臺首位AI主播「敏熙」,目前主要在民視無線臺播報全球各個主要城市的天氣。

三立新聞台也以主播陳斐娟作為原型,去年7月推出AI主播「克隆娟」;公視也在6月初研發推出了AI主播「P帥」,在公視國際新聞節目《新聞全球話》擔任助理主持人。

雖多數新聞業者開始運用AI至產製過程中,但背後寫稿及撰稿工作仍以真人負責並進行編排。且不少網友認為,AI主播在講話時還是與真人主播有著明顯的差距,且整體影像的解析度也仍需提高。

第八名:Disney+、Netflix調漲(2,153)

整理報導/嚴郁婷

由於串流平台已成為台灣民眾觀看影視作品的重要來源,因此,Disney+及Netflix都在去年相繼傳出漲價的消息,引起大眾熱烈關注。

Disney+於去年9月26日宣布,自11月1日起將在台灣推出全新方案與價格,分為「標準」與「高級」兩種方案。Disney+表示,全新價格與方案是基於迪士尼持續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全球品牌內容、獨家原創內容以及高品質的在地故事所做的調整,提供消費者更具吸引力的價格以及更有彈性的選擇。

而Netflix則是有國外用戶在去年11月初已收到郵件通知,告知他們12月開始將會調整方案及價格,雖然台灣目前還未傳出漲價的消息,但多數用戶認為漲價遲早會跟進。

第九名:壹蘋網2次裁員(1,312)

記者/伊庭芸

2022年8月台灣《蘋果新聞網》停止運營後,由新加坡企業家潘杰賢招募其原本九成員工新創立《壹蘋新聞網》,至今已滿一年多。去年在1月及5月歷經裁員風波,目前瀏覽量雖與過去《蘋果新聞網》有段差距,但據統計總流量目前居全台前十的新聞網站。

正式上線一年多的期間,中途經歷裁員風波。而根據潘杰賢10月接受《財訊》訪問時表示,《壹蘋新聞網》從第3季開始已經開始獲利。

據財訊報導,潘杰賢說,他起心動念並不是經營媒體,只是剛好做了1、2家,再多一家應該會有綜效。像是當初要買台蘋,正是看到台蘋的流量是其他事業的10倍,收入卻只有10分之1,非常可惜,若能借力旗下直播、Podcast事業,它就能變現賺錢。

在第3季開始獲利後,《壹蘋》在去年12月中旬也於官方網站貼出擴大增才公告。針對財經、生活、娛樂、政治等路線記者,以及即時中心小編,強力招募新鮮人加入。

第十名:媒體議價沒動靜 8月後停擺(1,256)

整理報導/嚴郁婷

針對新聞分潤議題,立法委員范雲、張廖萬堅、林楚茵去年2月15日召開「數位平台和新聞媒體議價」公聽會,邀請相關政府部門與新聞媒體、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如何建立最適合國內環境的平台與媒體分潤機制。范雲表示,新聞媒體業出現生存危機,若不設法改善,恐導致監督政府的第四權之死。

關於新聞從業人員的勞動權益,張廖萬堅支持以立法的方式規範大型數位平台和新聞業協商合理分潤,健全新聞經營環境,使記者有合理的薪資與勞動條件。

然而,直到去年8月底,國內立法仍遲遲沒有作為。對此,范雲則強調,媒體議價在國際間也是新興議題,媒體業界期待政府提出未來的立法方向與願景,並呼籲數位部拿出解決問題的決心。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