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家張季雅:粉絲支持就是最好的肯定

0
29
張季雅與《異人茶跡》講座。(圖/張季雅提供)

記者/廖品謙

「當得獎的那一刻,我有種鬆口氣的感覺。」金漫祭得主漫畫家張季雅回憶起得獎那天,對她來說,那是一個檢視自己過去15年擔任漫畫家的成果,而粉絲一直以來對她的支持,更是她堅持創作的動力。

張季雅說,看到很多粉絲在噗浪(Plurk)恭喜得獎讓她非常開心,她也希望讀者在閱讀自己的漫畫時都可以感到快樂。

當談到獲獎作《異人茶跡》,張季雅提到,繪製《異人茶跡》前,曾實地走訪20多位的當地耆老,一開始,她害怕問錯問題,讓耆老不能理解自己要問什麼,導致耆老不高興或沒耐心為她解答。就像當初對茶一竅不通的她詢問爸爸什麼是茶時,爸爸第一反應也是:「你為什麼要知道這個?」但好好跟長輩解釋後,他們就能理解目的,並願意跟她說過去的歷史。所以雖然長輩跟父母完全不懂漫畫,但家人依舊給了張季雅很大的支持,《異人茶跡》出版後,她的大伯立刻買了漫畫,這讓她深受感動。

而《異人茶跡》完結前夕,有部分讀者忍不住問人物「陶德」的後續,會不會跟歷史上的約翰 · 陶德一樣,這讓讀者十分緊張,生怕劇情急轉直下。張季雅則安慰讀者她不會讓劇情變成那樣的走向。

近期,張季雅也與台南市政府合作繪製《鯨舟堂休業中》漫畫,她說,跟政府合作不用耗費大量的時間在歷史考究上,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合作經驗。

而會走向漫畫這行,張季雅說,是因為小時候的娛樂沒有那麼多,常常盯著電視看會被爸媽嘮叨,於是她最大的娛樂就變成去學校的圖書館或文化中心看各式各樣的名作集與漫畫。

她坦言:「小時候看漫畫時覺得漫畫很厲害。」閱讀漫畫不像閱讀純文字,經由文字和圖片相互輔助可以更直觀的理解作者想表達的人事物,那段在文化中心翻閱漫畫的閱讀經歷,也為她日後成為漫畫家提供了很多的養分。

在求學過程,張季雅提到,自己是從普通高中轉學到復興美工,畢業後便成為美術編輯畫一些插畫及短漫等,在連載《異人茶跡》時平均兩年才出一本漫畫,但大約一半的時間都在做別的工作,因為台灣一般漫畫家在沒有助手的情況下,一年出一本單行本就已經是非常快的,而助手也只能負責背景繪製。所以雖然自己已經畫漫畫15年,但真正對自己是「專任漫畫家」的身分有真實感還是這3、4年之間。

擔任漫畫家時,張季雅說,身為一個創作者,她最喜歡看粉絲閱讀完漫畫的心得。其中,令她最印象深刻的是有人在博客來的會員評論區留言,尤其現在讀者從網路平台購書後,還願意在網站上留言是十分難得的。除了心得外,她還喜歡看粉絲的同人創作,也透露每次閱讀粉絲的同人創作時,看到粉絲將她筆下的角色湊成情侶都很害羞。

張季雅為來購買《帶我去球場》的粉絲簽名。(圖/張季雅提供)

在參加同人誌販售會(同人展)許多粉絲來見張季雅時,他們都很有禮貌的來問有沒有新刊,但她也惋惜道,現代人的步調較快,同人展的展場通常又人山人海,許多人買完攤位的東西就走,不像以前參加同人展的人會一攤一攤翻閱試閱本,或是跟創作者交流。

談到台灣的漫畫圈,張季雅表示,現在有各式各樣的翻譯作品從國外到台灣,台灣的漫畫圈主要以歷史人物類更多,其次便是LGBT題材、生活圖文等,讀者的選項非常多,年齡層也擴大,例如40歲的母親願意帶15歲的女兒來購買漫畫,但台漫困境在於,一本漫畫完結後沒辦法向讀者推薦其他類型的漫畫,這是台漫圈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

對於現在的AI技術是否會影響到漫畫家的工作,張季雅表示,每個漫畫家的需求都不同,不會每個人都使用AI來做圖,像是畫風比較特別的非主流漫畫,幾乎都用不上AI生圖。其次,讓每個漫畫家都製作屬於自己的AI素材庫非常困難,當漫畫家都使用同一個素材庫的素材時,會間接導致雖然漫畫家不同,但其繪製的作品除了主角外都會很相似。

面對未來的挑戰,張季雅說,除了《異人茶跡》、《鯨舟堂休業中》等漫畫,她希望可以畫一些有關漢人和平埔族人接觸,或在傳統信仰下平埔族的形象等題材,將台灣距今400年的歷史經由漫畫呈現給大眾。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