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冠廷、戴懿珍、胡正初、吳祖瀚、賀培晏
「不良攝影師為了在夜間拍攝領角鴞,使用強力閃光燈不停對鳥照攝,人看一眼都覺得不舒服了,領角鴞卻要被拍攝一整晚,躲進樹枝甚至還會被抓出來到方便拍的位置。」小彤回憶當時看到擺拍的情況,至今仍記憶深刻。宣揚正確的生態攝影方法及立法,才能有效抑制這些層出不窮的狀況再度發生。
台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陳仕泓說,所謂生態攝影,著重的是背後的故事,透過長期觀察追蹤,去了解每個物種的習性、並學習與大自然共處,而不是把鳥類當成模特兒隨意擺弄。
「以棚拍、擺拍營利的人,本質上與狩獵者無異。」陳仕泓認為,除了依靠立法、輿論杜絕不正當拍攝的歪風,大眾也該秉持沒有買賣,沒有傷害的精神,不參加不當拍攝的活動,讓違規者無法獲取利益,降低衍生後續問題。
Facebook社團-誘拍有用卻可恥創辦人李璟泓提到,對於鳥類完全不熟悉的民眾,也能為生態盡一份心力,當在網路上看見不當手法拍攝照片時,做到「不按讚、不留言、不分享」的三不動作,可以有效制止不自然拍攝的歪風。
他也分享初步辨別照片的幾個方法,例如看到照片出現,背景特別鮮豔、光線過度強烈、鳥隻羽毛磨損零亂、有飼料在旁邊、親鳥餵食幼鳥等現象時都需要提高警覺。
不只依靠大眾抵制不正當拍攝,許多NGO組織也積極從根本改善攝影師的觀念,他提到,學界有許多關心鳥類的同伴,前輩會指導後輩正確拍攝方式,看見照片有異樣,也會提出來討論,久了只要出現有異樣的照片,拍攝者就會受到輿論壓力,形成的道德規範。
透過各界努力不懈,鳥類攝影環境已有一定程度改善,陳庭毓與陳仕泓都觀察到,在長期宣導下,看到很多群組開始撤下不正當拍攝的照片,或是不像過往如此招搖,逐漸理解這行為是錯誤的。
也有攝影比賽開始不收鳥類作品,例如國家地理雜誌所舉辦的「臺灣攝影大賽」,基於避免發生,為了拍照而破壞自然甚至傷害生命的現象發生,而暫停接收鳥類攝影照片。NGO組織都認為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能夠為比賽環境帶來很大的轉變。
除了道德上的規範,學界認為將這些不正幫拍攝行為納入法規才能真正有效扼止,陳庭毓表示,目前也透過立法委員,與相關局處單位進行會談,並且也有持續追蹤不正當鳥類攝影群組、棚拍中心。
農委會也與鳥會專家合作,今年將啟動計畫訂定生態攝影倫理指引,並廣為宣導,讓民眾以正確態度參與生態活動,另外農委會未來升格農業部,學界人士也期待編制擴大後,能解決過往人力不足的問題,並加強相關法律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