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20年傷痛 媒體深度報導引人省思

0
584
921大地震一路走來20年,各家媒體在網路放上專題報導(製圖/林欣穎)

記者/許瑋芯、林欣穎

921大地震一路走來20年,各大媒體為921做了一系列的專題報導,除了出現在四大報的版面,各家媒體也在網路放上專題報導,裡面包含人物故事,災後重建與未來防範,用不同面向來重新省思921。

921地震帶走了數千條人命,與上萬人的家園。(圖/翻攝自風傳媒)

蘋果日報以揮別傷痛為主軸,專訪兩個受災鄉鎮的災民,他們的生命故事透過每張不同時期的照片串連在一起,從黑白相片到彩色,如同他們從最漆黑的夜晚,迎向重生的曙光。此外,也在蘋果新聞網上企劃《走過921》專題報導災後重生的人物故事與相關影音動新聞。

中國時報及聯合報都提到,震後政府對於建築物的補強與結構的快篩作業進度,以及公部門的效率差,但是中國時報也另外說明預計2021年公有建築補強率可以達到90%以上,2023年可以全數完成。

聯合報以「周邊5萬老舊建築補強至今無作為」、「衝擊太大 地方冷處理」、「除中投苗 地方都睡著」等標題,表達縣市政府的迴避態度,讓老建物的耐震力補強近於停滯 。另外,聯合報也有舉國外為例,說明日本明訂法律,提供建築耐震補強者可減稅的誘因,及美國洛杉磯、舊金山以強制屋主限期完成補強,否則會收到罰單,兩國的做法增加了建築耐震安全。

除了報紙,聯合新聞網還製作專題的網頁,除了有專訪當年經歷921的人物故事外,很特別的是還收錄了「寫一封信給921」,開放給網友們寫信分享當年的經驗,其中,資深媒體人陳春華、導演魏德聖、藝人范范都分享自己對921的經驗,同時還整理了5個耐震檢測項目,讓讀者檢視自家房屋安全是否耐震。

自由時報報導提到,齊柏林基金會於9月20日舉辦「來自齊柏林的叮嚀」展覽,展示921震災20年來山林的變化,目的是喚醒民眾對國土保育、家園環境的重視。報導中也特別寫到,蔡英文總統趕上開箱文熱潮,她開箱緊急應變包,並希望每個國民都要準備一個,以備不時之需。

南投草屯九九峰,從左至右分別為1997年921大地震前、1999年921大地震後、2012年恢復狀況。(圖/翻攝自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蔡英文總統開箱緊急應變包,希望每個國民都要準備一個。(圖/翻攝自蔡英文IG)

往災難裡衝的人 捕捉鏡頭裡的生死瞬間 

《中央社》以「走過震殤 九二一20年特別報導」為題製作融媒體的網頁,標題設計結合鳳尾蘭,象徵重生與希望,近20位在921扮演不同角色的人物故事,災民、救護人員和參與重建的政府、學者,一一重現當時景況與心路歷程,其中最特別的便是記者回憶當年921在現場的感受,他們在災區拍下的照片如今也成為了珍貴的歷史檔案。《中央社》特別將過往的照片檔案對比上今日街景的樣貌,兩張照片放在一起,讓人深深感受到921那天,地震是如何野蠻的將大地撕裂。

中央社將過往的照片檔案對比上今日街景的樣貌。(圖/翻攝自中央社網站)

走過20跨越時空的念想

《YAHOO奇摩》更是與中廣攜手合作,放入當年中廣的廣播聲音,向來被冷落的收音機在那時成了災民的救命浮木,在充滿未知的當下,中廣陪伴著無數人度過寒冷的夜晚,那時的中廣成了另類的募資平台,災區醫療器材時常匱乏,會有救災人員找上門請求他們對外廣播募集物資。透過回味當年的廣播聲音,讓人深刻感受在最艱難困苦的時刻,仍有很多人還堅持陪伴左右。

被冷落的收音機在那時成了災民的救命浮木。(圖/翻攝自yahoo網站)

《鏡週刊》、《天下雜誌》與《報導者》,也都有詳細的人物專訪,鏡週刊和天下雜誌分別以「我們還在這裡」、「走過20年,921給的再見練習題」為主題,透過影片的方式,講述災民在災後努力重生的勵志故事。

《報導者》在系列專題中放上受訪者的聲音,透過他們親自敘述,那一晚發生的事,彷彿還歷歷在目。除了有被活埋經驗的災民,也有在地震當中失去雙親的「失依兒」,《報導者》將專題分成十大篇,除了人物故事,其中把齊柏林當年在921前後拍攝的照片放入專題,山茂的變化讓人深深體悟到大自然的威力,同時也著重於災後的重建、醫療,還有如何防災,像是大家熟知的民眾熟悉的「國家級警報」,就是在災後,經過多年完成的。

國家級警報是在災後,經過多年完成的。(圖/翻攝自手機)

1999年9月21日,它是台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回首20年,當年六、七歲的孩童早已成年,年輕一輩的人很多只能在歷史課本上看到,各家媒體製作各大專題報導,除了報紙還有網路,跟影片的呈現,透過多種形式與不同面相的深度報導,引領讀者重新反思,歷史能給我們最大的教訓,便是謹記過往的遺憾,避免未來再次發生。

四大報紙內容比較(圖表/許瑋芯)
各大媒體新聞網頁特色比較(圖表/林欣穎、許瑋芯)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