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芮愷
出版資深工作者李惠貞16日擔任台北信義誠品舉行的「用行銷企劃角度看出版未來」夜讀講座講師,有許多現為出版工作者也在現場聆聽。李惠貞表示,有很多讀者不是不喜歡看書,而是根本不知道書的存在,書就會面臨下架的命運,因此企劃和做書一樣重要。
出版社能賺取的利潤並不高,隨著電子媒介的盛行,許多出版業者認為「書更不好賣」,正面臨出版業的寒冬。李惠貞認為,既然大環境已經改變,就不能期望用舊的方法達到一樣的結果。
在演講中,李惠貞帶著聽眾看真實案例,並呼籲在將來「建立關係比賣東西重要」。這裡的「建立關係」指的是和觀眾、日常生活產生共鳴,不論是用行銷手法或是書裡的內容。
李惠貞提到,在日本有一家「漫遊者文化」出版社,一年只出4~5本書,負責書寫的人只有4個人,但不僅銷量破十幾萬,再刷率也高達7成。原因是雖然他們把產量降低,在行銷企劃上付出的成本卻拉高了。例如其中一本蟬聯書店14周第一的《失智症世界的旅行指南》,作者訪問了100位失智患者,花了很多時間做田野調查,以「遊記」的方式介紹失智症的失智迷航,並搭配圖像設計,把一個嚴肅的議題做成一個充滿魅力的刊物。
但是依照台灣的現況,李惠貞表示,大多出版業是「以書養書」,出版業工作者當然不會興奮,因為對他們來說做書的動機不再是「我想做」的念頭,而是只視它為一份工作。
另外,李惠貞也提到,在提企劃時,沒有案例就沒有說服力,但是只用別人做過的,是不可能得到炒冷飯以外的結果的。
她鼓勵其他出版業者跳脫舒適圈,她說:「只要有一個人做成功了,市場或許就會被改寫」。
李惠貞也說:「策展和企劃有關,書店其實是一種最古早的策展場所,怎麼擺放書籍,想讓讀者感受書店想提供什麼樣的世界觀,都是策展的一部份」。目前台灣已有一些書店,雖然是小型經營,卻和地方產生深度的連結,例如位於瑞芳的「非書店」。他們會去採訪大家喜歡的書籍類型,依照大家的喜好去進書,而這間書店目前已經能靠「賣書」營利,不需刻意推廣書店內的餐飲來賺錢。
從2017離開出版業後,李惠貞創立「獨角獸計畫」,並管理a reader閱讀場域,以選書為主軸,融入策展及講座,來推廣閱讀,「獨角獸計畫」更於明年與台灣國際藝術節合作,在國家音樂廳舉行合併音樂及閱讀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