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測星星到電影保存 電影修復師蔡孟均站第一線「修復」台灣歷史

0
285
電影修復師蔡孟均,站在電影修復的第一線,努力保護老電影。(圖/郭亘芸攝)

記者/郭亘芸

擁有著7年修復經驗的電影修復師蔡孟均,在這7年間,他參與修復了導演陳耀圻1966年拍攝的紀錄片《上山》、在1979年上映由導演胡金銓執導的電影《空山靈雨》等經典作品,他說:「如果認同『把以前的歷史活生生的傳承給下一代』這件事是重要的,那就應該站在第一線來保存甚至來修復台灣的歷史。」

話語中透漏出對老電影有著滿腔熱誠及使命的蔡孟均,他並非電影科班出身,能成為電影修復的一份子,他說,是因為他還在就讀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時,在課餘時間參加了中央大學「107藝術電影院」的團隊,開始接觸到了電影放映及電影膠卷,並結識了他的老師,也就是影視聽中心前執行長林文淇。

蔡孟均說,當時林文淇認為,有放映技術及理工背景的他,可以勝任電影修復這項工作,便邀請他加入影視聽中心。

他表示,當時並沒有想太多就爽快的答應了,但對於當時選擇轉換職業並沒有一絲後悔,反而笑著說:「就現在來看,這是個不錯的決定。」

蔡孟均說,在修復電影時,天文的專業知識也可以變向的應用在修復電影上。

他解釋,天文學家在拍出漂亮星體之前要做的,就是把照片上不要的東西去除掉,以便可以更清楚的研究星星和天體,而這就跟影像修復的工作一模一樣。

他提到,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研究天體時,是30分鐘拍一張照片;修復電影時,則是1秒鐘24格,所以在處理影像的策略及花的時間也會不同,電影修復一個月甚至僅能修復10分鐘的影像。

對蔡孟均而言,修復過程雖然漫長卻同時也樂在其中,他笑著說,自己是一個「直男」,電影就像是一位美女,跟人一樣會老,會有皺紋、瑕疵、傷口,慢慢地風華不再,能夠透過自身技術讓電影風華重現,是個令人開心也富有成就感的事,面對這些老舊的電影,他說:「這些東西已經埋在那裡很久了,我會是第一個很細緻地品味它的人,同時也是那個要把它回復成原本樣子的人。」

「修復是真實的保存,而非調整影像內容。」蔡孟均強調,電影修復跟後製不一樣。

他認為,一個好的電影修復師,除了要精進自己的修復技術外,最重要的是,持續學習並揣摩那個時代的效果與感覺,保留最真實、最原始的影像給觀眾欣賞,這才是電影修復師的義務和使命。

為了修復電影,蔡孟均甚至親自走一趟影像中出現的地點,在修復《上山》時,他跟隨著當時黃永松、牟敦芾、黃貴蓉的腳步,從台北車站經過西門,一路往竹東的五指山走,和他們一起爬了五指山;修復《空山靈雨》時,他甚至飛去韓國,想親眼看到他們拍攝的場景,為的就是能夠在修復的過程中,更能身歷其境,讓影像更能回復到那個時代的感覺。

「以前在念天文時,看到的地方可能人類一千年後還是到不了;現在做電影修復後,看到的卻是真的可以走到,甚至可以跟以前的人站在同樣的地方。」對蔡孟均來說,做電影修復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時光流逝,也讓他認定要把過去的影像傳承下去,讓未來的人可以看得到。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