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台灣電影競爭力 文化部輔導金是關鍵

0
1400
長片輔導金2014-2018總金額及輔助影片總數。(圖/李序)

記者/李序、麥惠宇

台灣為了保護國內電影產業的發展,自1954年起實施的國外電影進口限制,1990 年開始改以國片輔導金的形式補助,從最開始的1200萬元逐漸增加,直到2014年至今,每年穩定維持撥出約2億元的輔導金。

長片輔導金收件時間為每年的4月及9月兩梯次,文件審查及申請人的財務審查通過後,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才將申請案交由評選委員會審查,每梯次審查期約4個月。每梯次的評選委員會成員的組成,會先排除與迴避與當梯次申請案有關或相關人員。

除了文化局,評選委員當中還包括了電影業的各界人士,如導演、製片、編劇、發行人及影評人等,總共約9至10人。組成的評審小組會召開評審會議,與每個申請的團隊進行面談。最後根據劇本、企劃的可執行性、完整性等面向綜合評比後,決定出入選的企畫及補助金額。

雖然輔導金申請機制已相當成熟,可是2019年的4月,監察院卻提出「國內電影產業有產值及出口值未升反降,國片的國內票房巿占率也年年降低」的報告,指出文化部雖力拚振興本土影視,但產值未見顯著提升,要求文化部改善。去年《返校》是國片中的黑馬,雖遠超於排名第二的《第九分局》,可仍然擠不進2019年全台電影票房的前10名。

2019年全台票房,截至12/31。(圖/麥惠宇)

文化部輔導金為投資保障

電影輔導金屬於中央層級,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發放。除了中央層級再往下,縣市政府也提供類似的影視補助來提升城市能見度、促進觀光。國片輔導金政策讓許多國片導演、編劇有一個實踐夢想的途徑,可每年成功得到輔導金的國片又有多少呢?

風傳媒2019年11月的報導中,影視工作室舉辦的「影視籌資面面觀」論壇,當中資深監製陳鴻元指出,這十幾年來所有電影案子找投資,投資人第一句就問「有沒有申請到文化部輔導金?」幾乎都要有輔導金,才有人敢投,要找到比較大的投資,幾乎都要先拿到輔導金。

對於募資這部分除了政府扶植、政策補助、獎勵投資等,就只剩萬年不變的老路——找「金主」,可上述恰恰說明了台灣「文化部輔導金」與「金主」這兩者是彼此糾纏的。而這惡性循環正是募資途徑艱難的癥結點,所以歷年來,不乏有導演賣房、賣車拍電影的事蹟,甚至很多案子還沒開拍就難產了。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