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環境影響 麻雀生態亮紅燈

0
981
身旁的麻雀最近似乎越來越少見。(圖/臉書「麻雀雖小與他們的鄰居」)。

記者/張宇皓、郭俊偉

麻雀對你的印象是什麼,是在公園結伴的可愛模樣, 還是成群結隊的結伴覓食與飛行?但有沒有發現,原本路上隨處可見的麻雀,最近似乎越來越少見了根據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在2020年的調查中顯示,從2009年開始,全台麻雀少了近10%,尤其以北部情況最嚴重,族群量掉了近46%,將近半以上的麻雀消失。

可能有人認為,區區麻雀減少對生態影響不大,其實恰好相反,牠與我們生活中的稻米關係可說是息息相關。以往麻雀曾因為偷吃稻穀而被視為害鳥,但其實台灣一年稻米成熟期約2個月,剩下的10個月,麻雀會吃其它的食物,包括各種蟲類,麻雀等於替農民除蟲。如果麻雀消失了,將會帶來更嚴重的環境問題。

對人類有幫助的麻雀,其數量卻因各種因素年年減少,野麻雀工作室講師莊棨州表示:「麻雀的天敵包含多方因素,卻沒有明確數據顯示何者為其頭號天敵。」他提到外來強勢物種「白尾八哥」與「灰喜鵲」確實有捕食麻雀的現象,以及像是流浪貓狗等都有可能成為鳥類的天敵,但因為調查數據困難,無法斷定這些動物的捕食為麻雀減少主因。

根據農委會2018年調查,國內每公頃農地使用17公斤農藥,居世界之冠,這些噴灑農藥後的農地對人類可能沒有什麼影響,可對麻雀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毒藥。

面對麻雀數量減少的問題,我國政府想盡辦法來復育,2018年林務局就展開「綠網計畫」,這項計畫結合民間及政府的相關專家來推動對動物友善的綠色環境,不管是稀有的石虎,還是逐漸減少的麻雀,都有被規劃進裡面,根據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BBS Taiwan)表示,自綠網計畫開始實施,就在一塊田區嘗試「再生稻保留」,意即將稻子收割後不會把稻頭處理掉,而是留在田裡讓它於秋冬季再次結穗,成為麻雀的食物,使他們的數量增加,最後結果也相當顯著,光是從2018至2021短短這些年,麻雀數量就從500隻成功增加到了2000隻。

除了政府「綠網計畫」外,其他像是賞鳥紀錄資料庫eBird今年在「320世界麻雀日」這天舉辦麻雀地圖活動,鼓勵民眾觀察鄉鎮里的麻雀數量與蹤跡,作為麻雀數量未來資料的基礎。麻雀天敵之一的白尾八哥,政府從今年6月1日起禁止入境,以謀求台灣生態系的平衡;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也公開呼籲農民不該使用毒性極強的農藥,鼓勵以有機代替傳統方式來保護動物及土地。他們為了麻雀的生存可說是絞盡腦汁,不留餘力地去實踐行動。

農業局與林務局等政府機關已多次宣導生態問題,但莊棨州則希望能將重點放在一些道路、棄田好好將其整頓,留給野生麻雀生存的空間。他呼籲,除了政府與民間的努力外,個人的力量也可為麻雀保育做出貢獻,「日常周遭的動物遠比遙不可及的動物更需要關注,比起有專業團隊處理的台灣黑熊,民眾顯然對隨處可見的麻雀更沒有危機意識。」

他語重心長地感嘆,人類周圍的野生動物是一項重要指標,希望民眾能多加關注這些身旁的動物,從自己身邊開始觀察,一定會更加容易,畢竟,沒有比這些動物更靠近你我的生活。

莊棨州呼籲,民眾應多加關注這些身旁的動物。(圖/ 臉書「麻雀雖小與他們的鄰居」)。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