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來臨 中研院出版中心設攤大談AI未來

0
38
何之行簡報分享。(圖/廖品謙攝)

記者/廖品謙

由中央研究院出版中心設立的展位《AI社會登入中?》在2024台北國際書展中舉辦17場講座、5場學術展示,邀請多位講者共同分享現在中研院對當今AI發展有怎樣的想法及應用,其中包括《拯救我們的自由:數位時代的起床號》新書座談、《AI的風險、監管與治理》、《AI的創作與人機共作》等,希望能透過講座讓大眾在享受AI時代便利的同時,也可以了解AI帶來的風險。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何行之在2月21日《走向美麗新世界?AI的風險、監管與治理》講座表示,歐盟人工智慧法案(AI Act),於2023年12月9日由歐洲議會及歐盟部長協議,尚待正式批准,但台灣目前不是AI供應鏈的一環,因此,若想像歐美一樣用法條強硬規範,容易對台灣的廠商造成不小的傷害,想在台灣制定《人工智慧法案》還需要時間觀察。

何行之也說,目前在製造AI的過程中十分的耗費能源,但AI所產生的社會外部性不在製造的廠商,而在全體國民身上,未來需要靠分潤制或責任制讓廠商來承擔企業社會責任(CSR)及ESG。

李育霖簡報分享(左一)。(圖/廖品謙攝)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兼副所長李育霖以:「ChatGPT會寫詩嗎?」為演講題目分享,普遍大眾對詩詞的標準更嚴苛一點,讀者所期望的詩是「原創」,而非抄襲來的;如同一幅畫的原作才有藝術價值,仿冒或以機器複製的作品都不能算是藝術品,頂多是仿作或是模仿。ChatGPT的生成模式有基本的限制,即使ChatGPT生成的、看似符合人類自然語言的回應,僅僅是根據機率機算的回覆,ChatGPT並不「瞭解」語句的意義。

李育霖分享,ChatGPT的生成離不開「使用者(人類)」給出的指令,使用者的每一個指令都標示著一次語句的中斷,使得原本的生成路徑進行轉折,進而構成一次創作事件,這一過程展示了人機協作的生產模式,ChatGPT生成的內容即為人機協作的成果。

李育霖強調,AI只能創新不能創造,如何在ChatGPT自動化的生成程序中尋找斷裂點,並重新奪回創作的可能,是人類現在最重要的美學任務。

除了《走向美麗新世界?AI的風險、監管與治理》、《AI的創作與人機共作》以外,中研院出版中心也準備了《如何避免華語LLM人機互動的惡性循環?》、《ChatGPT,工作生活好幫手》、《以人為度——AI的倫理界線》等講座提供民眾一同參加及討論。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