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五月 17, 2024
首頁 人物 頁面 12

人物

銘報人物,人物專訪以傳播業界人士為主,如電影導演、編劇、主播、資深記者、媒體資深經理人等,皆為銘報採訪對象。

其人物專訪內容,皆由銘報學生記者親自約訪及撰寫,在銘報成立將近四十年來,採訪的人物已破千人。

聯合報美編蔡佩芸:圖表讓新聞不只透過文字傳達

聯合報新聞部視覺中心美術編輯同時也為銘傳大學校友蔡佩芸,7日到銘傳大學分享關於數據分析或是一些文字無法傳達的東西如何使用「視覺化新聞圖表」呈現給閱聽人,讓新聞格式不是只透過文字傳達,在圖表的輔助下更能傳達訊息。

Podcast《只能喝酒的圖書館》帶你一同探討「生活哲學」

《只能喝酒的圖書館》以罕見的「哲學類」節目身份在2023 年,遂步攀升至熱門不分類排行榜的冠軍寶座。主持人 Ting 和Hank 憑藉彼此的互補和生活的默契,讓節目以「真實且輕鬆」呈現,讓聽眾樂於打開心扉耳朵。

【街•續】10年不變好味道 文大香腸伯賣的是人情味

人情味,一直都是台灣最美的風景,在文化大學後山有位賣香腸的許老闆,人稱文大香腸伯,他在文化大學後山賣香腸已經10年了,即使相較於其他兩間香腸攤,他處於最不利的路段,許多客人還是會選擇來他的攤位購買香腸,不只是因為香腸好吃,更多的是他把客人當朋友的這股「人情味」。

分享中國傳媒體制 王毓莉:吸收跨文化媒體制度要換位思考

中國文化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王毓莉23日至銘傳大學演講,分享中國大陸的新聞傳媒體制,從新聞傳播發展歷史到網際網路崛起之後新媒體改革都有精闢的剖析。她也鼓勵在場聆聽的台灣、中國大陸、港澳、和東南亞同學們,「研究跨文化媒體制度需要換位思考,深入歷史背景脈絡,方能理解制度差異的緣由。」

【街.續】郵差王彥凱 投遞信件同時收獲許多人情溫暖

身為新北市中和區郵差的王彥凱,6年來不論風吹日曬,他都必須穿梭在大街小巷,準時地將郵件送達到收件人手中,日復一日的工作,原本只將郵差視為謀生工具的他,漸漸的領悟到這份工作的魅力所在。他說:「使命必達的感覺讓我很滿足」。

廣播金鐘雙料得主雅柏: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得獎是一個契機,讓大家知道我正在做貧窮議題相關的節目,並讓這些議題有機會被看見,我十分感謝且珍惜。」教育電台主持人雅柏這麼說,年僅26歲的他在今年下半年,一舉拿下廣播金鐘社會關懷節目雙獎、卓新獎、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等四座獎。

瀚草影視總經理湯昇榮 尋找影視感動的追夢人

桌子上堆了滿滿的文件,有未看過的劇本、藥瓶及雜誌。剛結束上一場會議及採訪的瀚草影視總經理湯昇榮,看起來些許的疲憊,黑髮裡參雜著一絲絲的白髮,一個人坐在辦公室的旋轉椅上,雖然眼神看似惺忪,但卻面帶著招牌笑容面對記者的專訪。他請秘書遞上水,語氣柔和地問記者「你要喝水嗎?」或許是有些緊張,我的反射動作跟不上他的禮貌。

教育與創業接軌 蔡寶德:能解決教育問題才是致勝關鍵

他熱愛用互動式環境教育學生,享受教育帶給他的樂趣,讓學生有積極學習的動機,他是阿特發互動科技(AR2VR)創辦人蔡寶德(阿寶),他開發的《博物館導覽結合VR應用》獲黑客松「最佳潛力股獎」,也是協助桃園大有國中奪下「全球教育創新獎」的推手。

NCC處長黃金益:事情做對比做快重要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電台與內容事務處是和媒體有最密切互動的部門,處長黃金益不但要堅定依法行政的立場,還要維護媒體產製內容的言論自由,身在獨立的行政機關中,他強調,「事情做對比做快更重要」。

獨立記者陳莉雅 用素人的故事記錄世界變動

從台媒、陸媒到港媒,獨立記者陳莉雅過去遊走在兩岸三地間,以不同的視角報導當地新聞。現在的她選擇製作Podcast節目《一手故事》,融合自己曾經做過的編輯、記者和主持人工作,用聲音做紀錄。她說:「不管是哪一個角色,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內容的核心」。

熱門話題

本季最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