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的人》編導鄭芬芬 用喜劇帶觀眾看見台灣小人物

0
787
台劇《做工的人》創下收視高峰,幕後重要推手導演兼編劇鄭芬芬。(圖/鄭芬芬提供、文/李程程)

記者/李程程

近期在HBO Asia及myVideo播出的當紅原創影集《做工的人》,僅僅6集的劇情,卻喚醒觀眾對於工人的關注,完結篇更創下收視高峰。「道破社會底層的殘酷」、「藏在感動下的歧視」、「賺人熱淚」是大家對這部劇的評價,這部感人肺腑的台劇就是出自導演兼編劇的鄭芬芬之手。

「轟隆轟隆轟隆——」視訊採訪這天,很不巧的公寓上層正在施工,震耳欲聾的電鑽聲,不時打斷我們的訪談,彷彿自己置身在《做工的人》拍片現場,鏡頭那端,她戴著招牌白框眼鏡,一臉親切的笑容,絲毫不被電鑽聲影響情緒。

《做工的人》是台灣第一部以「工人」為題材的電視劇,改編自林立青的散文集《做工的人》。書中道出社會底層的悲歌,而鄭芬芬讓觀眾從劇中看到台灣小人物永不放棄的精神。

許多人可能一聽到以工人為主題的劇情,認為劇中會觸碰到工人階級不平等、勞工相關法律等社會議題,但是鄭芬芬並沒有打悲情牌。她認為,在控訴問題前,應該要先認識、了解這群做工的人,當認識他們、喜歡他們後,他們在訴說任何議題的時候,才會理解他們的訴求。

《做工的人》在正式播出前,邀請許多KOL(關鍵意見領袖)預先觀看,沒想到有許多KOL主動向鄭芬芬表示自己就是工人的子女,讓她非常開心。她興奮地說,平常大眾不會拿工人這個職業來說嘴,但是得到許多工人子女的回饋,親切感突然拉近很多。

《做工的人》用悲傷的筆調寫出工人的日常,而鄭芬芬看完書後就決定用喜劇的方式來呈現出工人們即使人生再不順遂,仍選擇用樂觀的方式生活。這樣的想法,讓記者不禁好奇的問,妳是個樂觀的人嗎?她不假思索的笑著說:「當然不是,哈哈!通常做喜劇的人都是不樂觀的。」 

會讓鄭芬芬有改編《做工的人》契機是因為讀到書中〈走水路〉那一篇,走水路通常用來指毒品注射,而「毒品」正是她想觸碰的下一個議題。她解釋道,早期接觸到毒品的年齡層較高,但近年來接觸毒品的年齡層越來越低,所以讓她有了改編社會底層人物故事的想法,尤其開始改編後遇上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將散文集編成有故事性的劇本,她決定將〈走水路〉中主角鐵工兄弟的故事作為整部劇的主軸,除了被鐵工兄弟的故事感動,另一方面也考量到這篇較有戲劇張力。

《做工的人》工作照(圖/鄭芬芬提供)

從小熱愛說故事 為拍片從不嫌累

從小愛說故事的鄭芬芬,高中時還不知道自己應該就讀什麼系,只知道自己愛說故事、編故事,當時還不知道自己有導演或編劇這方面的興趣,只發現自己在看故事或講故事的時候很開心,文筆也受作文老師肯定。

鄭芬芬回憶起當年,政大廣電系畢業後,恰巧碰上電影黑暗期,為了養活自己,她選擇先進入當時在高峰的廣告製作公司,從製片做起。她說:「導演不是只要會拍片而已。」在廣告製片公司期間也為她訓練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廣告製作公司上班期間,鄭芬芬認識了許多電視劇導演,她開始利用閒暇之餘幫導演們寫劇本,寫著寫著,有天導演因為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因此詢問她能否擔任導演,她二話不說就答應了。鄭芬芬激動的分享著,臉上掩不住喜悅的表情。

當時還在廣告製作公司上班的她,一口氣跟公司請了七天的年假,卯足全力把劇本拍完,每天在廣告公司加班到半夜12點,下班後再進入剪接室。她說:「當想認真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意志力是會迸發的。」果然,她的多年的努力開花結果,該部劇拿下第39屆電視金鐘獎戲劇類編劇獎

2009年,在執導電影《聽說》一舉成名後,中國大陸劇組看見鄭芬芬的實力,邀請她一起合作,原以為她的導演路終於要起飛,然而現實總不盡人意。中國大陸的操作方式與台灣不同,中國大陸雖然資金多,但為了票房保證,她無法啟用自己認為最適合劇中角色的演員,因此遲遲無法開拍,讓她頻頻受挫,甚至因此罹患憂鬱症,她想起當那段時間,每天在躲房裡大哭,無數次想要就此了斷,但是當記者問她是否曾後悔踏上導演這條路,她卻毫不猶豫的回答:「我沒有後悔過!」

睽違七年,鄭芬芬再度拍攝台劇,她看見台灣的傳播產業有更多年輕人投入。她認為,新一代的年輕人從小看影像長大,在無形中有影像訓練的基礎,也點出台灣影視的劣勢就是預算及市場規模小,但台灣創作空間較自由,因此會看見許多題材,且能拍攝許多發人深省的社會議題也是台灣的優勢。而在中國待了多年後,她提到,中國大陸雖然限制較多,如同性戀、毒品等議題都無法觸碰,但是中國大陸劇組卻能在容許範圍內將作品做到極致。

自我要求高 走過低潮重見曙光

當問到她目前最滿意的作品是哪一部,鄭芬芬謙虛的說:「沒有耶,我都覺得我可以更好,永遠把希望放在下一部。」對她來說,美國電影《刺激1995》與《搶救雷恩大兵》是她未來想嘗試的題材與類型。

給鄭芬芬的訪綱中,有一題「如果今天不是編劇或導演,妳認為自己現在會在做什麼?」她說,這個問題她思考好久,從來沒想過自己不是導演的人生會是如何,但最後她回答:「可能是旅遊作家或是攝影家吧。」

比起面對冰冷的螢幕,在社群軟體上噓寒問暖,她更喜歡面對面感受「人」之間的故事,也許這就是鄭芬芬的作品中能傳達出人與人之間深處情感的原因吧!

即使她外表瘦弱,卻笑容可掬,在白框眼鏡下,也曾流下許多淚水,就如同做工的人,在面對挫折時,仍舊抱著僅有的微光,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藍天。

笑容燦爛的鄭芬芬,用堅強的意志力,成功走出自己的路。(圖/鄭芬芬提供、文/李程程)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