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翊涵
辭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天下雜誌總編輯後的何榮幸,在2015年創立網路媒體《報導者》後,連續兩年獲得卓越新聞獎的殊榮。他以「廢墟開出一朵花,亂世守護一畝田」期許自己,行事秉持著一貫堅持的態度,致力給讀者更多深度調查報導,即使從事記者工作已邁入第二十七個年頭,想要改變社會的初衷至今都沒有消退,希望未來都能繼續做最愛的新聞工作,一輩子做好這件事就足夠。
曾三度獲得普立茲獎的美國獨立網路媒體「Pro Publica」,十年間致力於深度調查報導,是何榮幸創立《報導者》時所效仿的典範。他形容:「深度調查報導像是拼圖,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將多件單獨發生的事情脈絡化及意義化,才能看見事件的全貌。」有別於現今多家媒體都著重在即時新聞,何榮幸盼能補足媒體不做的這一塊拼圖,因此致力從事調查報導的工作。
但他也坦言,由於台灣媒體環境艱困,成立初期有非常大的壓力,除要整合不同世代工作者一同協做多媒體作品、磨合想法,還須面臨柴米油鹽醬醋茶等額外經營成本的挑戰,擔心只靠捐款究竟能否順利經營下去,但綜觀過去兩年,製作出多項優異的數位作品,公司營運皆達到收支平衡,讓團隊有更大的信心可以繼續帶給讀者優質的文章,也期許未來將報導者奠定出品牌形象並持續創新。
「急診人生」這項數位作品是《報導者》創立初期最大的一項突破,比照真實事件研發的新聞遊戲,網友可透過「玩新聞」的方式瞭解台灣急診室醫護過勞問題,受到不少人迴響,並關心八仙塵爆的後續發展。何榮幸難掩興奮地說:「這個遊戲給了團隊很大的信心。」新媒體不斷改變傳統說故事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投身關心公共議題,也讓《報導者》被更多人看見。
「要運用『創新』的手法改變傳統說故事的方式」他說。曾獲得卓越新聞調查報導獎的作品《看見高雄土地傷痕》、《血淚漁場》,以及2017年底製作的大型調查報導《廢墟裡的少年》,都加入了許多影片及多媒體圖文在其中,但他強調,不能過度注重技術而忽略內容品質,又要能吸引讀者的眼球,兩邊的權衡正考驗著團隊的功力。
何榮幸更進一步說:「除了內容品質外,也要重視新聞查證的工作。」談到目前台灣新聞媒體的現況,他認為,雖然即時新聞是現在社會中很重要的一環,但必須檢討其中的產製過程,不該讓事件被不斷切割成破碎化、片面化的訊息,也要避免因一味求快而產生的資訊錯誤。
這麼多年來何榮幸不斷地用手中的筆來改變社會,只致力做好新聞工作者的本分,在他擔任記者期間,獲得吳舜文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報紙評論獎、卓越新聞獎新聞採訪報導獎、金鼎獎雜誌專題獎、亞洲卓越新聞獎等多項殊榮,給予他記者生涯相當大的肯定,何榮幸說:「往後的日子也會繼續做好最愛的新聞工作。」
他也勉勵年輕後輩們,認識自己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唯有瞭解什麼是自身最有興趣的事物,才能在無力感及失落感衝擊內心時,仍堅持最初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