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罷法跟不上時代 網路聲量取代民調

0
673

特稿/陳玟諭

民調是政治人物可以炒作選情的工具,也是媒體用來帶動新聞話題的操作手法,但選前十天民調封關的規定之下,媒體卻可以用網路聲量做選情分析,這種網路的聲量雖非民調,卻可能透露候選人的聲勢。

根據選罷法第53條規定,政黨及任何人於投票日前十日起至投票時間截止前,不得以任何方式,發布有關候選人、被罷免人或選舉、罷免之民意調查資料,亦不得加以報導、散布、評論或引述,若違法將依法處以50萬至500萬罰鍰。

未來事件交易所選戰預測網站將所有相關資料隱藏(圖/截取自網路)
網路溫度計暫停公告選戰溫度計蜷曲資料(圖/截取自網路)

各家媒體所釋出的民調更新皆停留在11月13日,未來事件交易所選戰預測網站為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將所有相關預測及民調資料隱藏;網路溫度計的選戰溫度計專區,雖是透過大數據演算模型而非民調的方式,但演算模型之一是依據各家媒體的民調結果,也因此暫停公告全區的資料。

中時電子報選戰專區首頁統計共93位候選人的新聞則數(圖/截取自網路)
聯合新聞網大選專頁戰情選聞中的熱門關鍵字(圖/截取自網路)
蘋果即時新聞推出《鐵粉爭霸戰》節目(圖/截取自網路)

選罷法對於民調報導的規定,媒體及網路平台雖遵循之下,但仍有一套因應之道,帶動新聞議題風向的對策。中時電子報透過選戰專區的首頁,顯示各候選人被報導的文章則數來顯示議題風向;聯合新聞網利用網友點擊新聞中字詞標籤的熱門程度,分別呈現每日及當周熱門關鍵字的文字雲;蘋果即時新聞推出《鐵粉爭霸戰》節目,訪問各候選人的鐵粉民眾,讓網友透過點閱競賽拿獎金,更將每一部影片的點擊數直接顯示。所以媒體即便不公布民調數據,網路的聲量趨勢變相顯示民意的趨向,也可使用Google Trends搜尋候選人的網路熱度趨勢變化,以及候選人間的熱度比較。

於11月17日使用Google Trends搜尋台北市長候選人熱度趨勢變化(圖/截取自網路)

顯然,選罷法已落後於網路新媒體時代的發展,據聯合新聞網13日報導,依選罷法53條規定,包括用LINE、電子郵件助選、簡訊、或臉書更新等方式,發布或討論新舊民調,都可能構成違法。若有民眾在臉書舊的貼文中繼續討論民調,中選會法政處人員表示,討論與評論用語雖不一樣,但很接近,希望民眾要有警覺,盡量不要闖紅燈。

2016年總統大選時,彰化一名莊姓男子於選前兩天轉傳封關前的民調連結到群組,遭人截圖檢舉的案例,據自由時報2017年11月29日報導,莊男主張傳的是舊民調,提告求減免處罰;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日前認原裁定罰鍰50萬無誤,判莊敗訴,本案為LINE傳民調挨罰的首起判決。

社群媒體平台上的傳遞若未經檢舉,也無法如選罷法禁止民意資料的傳播,民意調查僅限定數據資料的呈現,但因應科技環境的變化,許多內含民意導向的訊息仍然存在,具影響力人物的力挺、看好、預測勝選機率,以及大眾於社群媒體的討論熱度,媒體除了民調數字外的報導操作,網路聲量的趨勢比起民調,都可能影響選民的決定,則選罷法第53條的規範不只跟不上時代發展,還有實質存在的意義嗎?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