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五月 13, 2024
首頁 人物 頁面 64

人物

銘報人物,人物專訪以傳播業界人士為主,如電影導演、編劇、主播、資深記者、媒體資深經理人等,皆為銘報採訪對象。

其人物專訪內容,皆由銘報學生記者親自約訪及撰寫,在銘報成立將近四十年來,採訪的人物已破千人。

BAZAAR總編輯謝可珍:透過文字揭開時尚背後的感人故事

「我期望透過文字的力量,傳達許多時尚背後那些令人動容的故事」,這是BAZAAR總編輯謝可珍在業界20多年來,一直堅信的信念。

【街•續】清潔人員李美惠全心投入 22年來為家鄉努力不懈

在新北市金山區的街道上,時常看到清潔隊員努力維護街道整潔,而服務已超過20年的成員李美惠,自始至終努力不懈,更榮獲111年績優清潔人員的殊榮。即便自己將屆滿退休,她依舊保持愉快心情完成分內的工作,守護家鄉金山的美麗。

精英集團總經理胡齡文致力永續發展 期望助社會產生正向循環

精英集團總經理胡齡文曾因性格中的正義感而決定當名記者,心中埋藏著為人民發聲的種子,卻被大環境限制無法萌芽,在轉行踏入公關產業後,她逐漸發現,其實透過幫助企業來發揮自身影響力,讓公司在營運更好的同時也讓員工生活越安定,是另一種對社會產生貢獻的正向循環。

【街‧續】李媽媽用烤地瓜撐起家計 樂觀態度面對人生困境

禮拜五早上,基隆安樂市場人聲鼎沸,空氣中飄著甜蜜的香氣。李媽媽(化名)推著沉重的烤爐站在入口處吆喝:「烤地瓜、新鮮的炭烤地瓜!」並不時微笑的跟客人打招呼聊聊家中的近況。雖這只是一份簡單的工作,但對病魔纏身的李媽媽來說,賣烤地瓜養活兩個孩子更是她活下去的動力。

【銘人堂】東森攝影記者林上裕:求新求變 用攝影鏡頭 給觀眾不同的故事

在新聞攝影中,好的畫面就是故事的語言,即便沒有聲音和文字,也能讓讀者瞬間理解當下發生的一切。」對於東森攝影記者林上裕來說,攝影就是在極短的時間內,讓讀者一眼看出重點,以畫面說故事。

責任與使命 劉力仁:當記者很有趣也要有勇氣

「當記者很有趣,也要很有勇氣。」自由時報生活新聞中心主任劉力仁記者工作23年曾在2020年以「大愛無國界,台灣人柬埔寨淨水計畫」獲得台灣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平面報紙媒體報導獎,這項榮譽不僅是對他深入報導的肯定,更實踐了記者的責任與社會使命。

【街•續】街賣者小萬先生 不畏風雨賺取一頓溫飽 

禮拜六的捷運府中站外,人潮熙熙攘攘,恰逢聖誕節前夕,店家播放著歡快的音樂,氣氛熱鬧。但這之中卻有一個落寞的背影,慢慢移動著輪椅穿梭在紅綠燈路口之間。他是新巨輪協會旗下的街賣者小萬先生(化名),雖然雙腿沒有行動能力,卻每天不畏風吹日曬的堅持出來賣生活用品。對他來說只要有努力就會有回報,哪怕只有一位客人,只要願意跟他買東西,他都會懷著感恩之心一直賣下去。

【街·續】延續街頭歷史文化 黃飛霖用走讀帶大家看見老城故事

在大台北地區的老城巷弄間,偶爾會看到某一個身影被一群人圍繞著,那正是舒喜巷創辦人黃飛霖在進行走讀活動,他認真的說著古蹟與在地故事,帶著大家用不同的方式體會老城迷人之處。

三立《消失的國界》彭光偉:當記者是一種使命感

「身為記者、做著採訪不僅是我的工作,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使命感。」三立《消失的國界》記者彭光偉說。為此他不畏風險,曾採訪伊拉克、阿富汗等戰爭國家,今年10月的以哈戰爭他亦不缺席。

香港導演陳翰恩 :「享受過程,比被認可的成果還要重要。」

來自香港的導演陳瀚恩其執導的作品《老人與狗》及《巴基之詩》分別曾入圍第56屆及第58屆金馬影展最佳劇情短片,及多個國際影展得獎入圍肯定。他說:「對他而言得獎入圍,最重要的不是被認可的成果,而是過程中的享受。」

熱門話題

本季最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