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導演陳翰恩 :「享受過程,比被認可的成果還要重要。」

0
178
導演陳瀚恩(圖/陳瀚恩提供)

記者/蘇琬淇

來自香港的導演陳瀚恩其執導的作品《老人與狗》及《巴基之詩》分別曾入圍第56屆及第58屆金馬影展最佳劇情短片,及多個國際影展得獎入圍肯定。他說:「對他而言得獎入圍,最重要的不是被認可的成果,而是過程中的享受。」

他補充說:「我覺得過程中的感受比結果重要,我是拍電影的,我不是去入圍的。在拍攝製作的過程中,發現屬於電影創作的自己,有種很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是讓我可以持續創作的理由。」

陳瀚恩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畢業,他的電影路起初不算順暢,畢業後他跟隨導演陳果進入電影圈,在電影行業待了一陣子,但當時香港的電影業低迷,電影數量不多,後來就選擇出去外面的劇組實習,真正進入了電影工業。」

電影業的未來迷茫,他甚至跑去當空少。他回憶說,當時身邊朋友在航空公司當空姐,於是他突然冒出這個想法,他說:「反雖然知道明確的未來發展方向,喜歡參與電影上的製作,但因為覺得還年輕想嘗試更多不同的領域。」於是他真的去航空公司當空少,前前後後加起來做了四年,雖然其中一段時間回到電影圈子,但他認為,當時的環境跟想像中的不一樣,剛好航空公司無薪休假到期,所以又回去繼續當空少。

陳瀚恩曾一度想放棄電影製作,改為做電影發行行業。他到香港藝術中心面試,監制鄺珮詩看了他大學時期拍攝製作的短片,便勸他打消念頭,要他堅持創作下去。後來他想想,加上本身喜歡電影製作,便重拾初衷,繼續選擇原來的路。

執導期間工作照(由陳瀚恩提供)

他說:「其實也沒什麼原因讓我堅持電影製作,就是放棄不到。好像就是注定了一樣,兜兜轉轉還是會回來。」他認為,這一點在拍《老人與狗》的時候已經清楚知道,有些事情無法放棄,對創作的心始終如一。

陳瀚恩也曾經被找去擔任教導關於影像教育的老師,因此接觸到不同的少數族裔人士,也有助構想到之後的作品《巴基之詩》,就這樣他一邊當空少一邊教書,維持了大概一到兩年,這樣的生活他覺得需要改變,剛好在當時遇到以前認識的台灣朋友,便建議他可以去台灣發展,於是他選擇於國立臺北藝術⼤學電影創作研究所進修。

《巴基之詩》劇照(由陳瀚恩提供)

他說,自己是偏慢步生活的人,不喜歡在太壓迫的環境下生活,台灣是一個不錯的地方去進修,特別是台灣的文化,文學等等,他覺得選擇留台發展對他的電影產業發揮的更好。也因此陳瀚恩在台灣至今已有10年之久,除了當導演外,他甚至還去大學教書。

他說,2021年初剛好碰上疫情,拍攝工作都被延後,沒有收入,經過當時香港反送中運動後,他開始有了想保護年輕人,或者為年輕人做點甚麼的心態,但自己又沒辦法長期待在香港,於是他便選擇到黎明技術學院仼教,希望藉著教師的身分,帶領他們創作,去探索或者突破一些規範上的限制。

陳瀚恩表示,他經常跟學生說,以「拍一部電影比喻開一間公司」。電影從籌備,開始製作到放映結束,就好像公司營運到倒閉一樣,不同的是公司可能所需10年的時間,但電影是把所有過程濃縮到兩年以內。

他認為,電影製作是一件消耗努力體力以及精神意志,但正正因為這樣,成長經歷會更多。

對比台灣和香港的拍攝環境,他笑說:「現在香港台灣兩邊都不討好,回到香港劇組,身邊的人又覺得我講話婉轉不夠爽快;在台灣的時候,又會有人覺得我做事很急性子,尤其在拍攝現場更感受到。」

除了文化差異問題之外,「固執,不聽別人講」,這是陳瀚恩身邊的人對他的評價。但陳瀚恩認為,作為導演某程度上都會有一點點頑固,因為他有想要的方向去帶領大家,他也不介意別人對他的批評。

他說:「喜歡聽到別人批評我,我會自行去衡量這個批評值不值得我去接受。」他相信好的批評會令自己進步得更快。

執導期間工作照(由陳瀚恩提供)

陳瀚恩在電影創作生涯中一直抱持樂觀的態度,他說,需要不同的挑戰才是他,在未來甚麼類型的電影都想要嘗試看看,因為要嘗試過才知道是否適合。

他表示,最近也在籌備一部劇情長片,跟年輕人的自我成長這個題材有關。

他說:「好像很絕望,好像不樂觀,但不會是完全絕望,算是悲觀中的樂觀。」就算失敗也沒關係,至少從經驗中可以學習更多。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