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記者朱淑娟:以身為一個記者為榮 獨立記者絕不是孤鳥

0
573
獨立記者朱淑娟 圖/朱淑娟 提供

記者/周心慧

從主流媒體到以自身為品牌的獨立記者,獨立記者朱淑娟跑出自己的一條路,當別人認為獨立記者屬於媒體界的一方孤島時,她立即反駁,當上獨立記者並非孤鳥,同時她也自豪的說道,「若是要用一句話總結自己的一生,我以身為一個記者為榮,我就是記者。」

「獨立記者絕對不是孤鳥。」朱淑娟自信的說道,她反而覺得在媒體業的記者才是孤鳥。她說,在當獨立記者有點成績後,原本閉塞道路彷彿打開了,她就像磁鐵吸引一樣會有很多人去認識她,她也開展出另外一個視野。

同時她也提到,當獨立記者更要廣結善緣,不要把自己定位成孤鳥,找到心意相投的媒體才能成事,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性,同時跟大家交流。

在當獨立記者前,朱淑娟在主流媒體聯合報主跑環境線,她在跑新聞的過程中接觸環境開發後的代價以及受害者後,她的觀念與思想也隨之改變,因而加深她20多年來堅定跑環境報導的心。

這條路她跑出了「喜歡、有趣」,朱淑娟揚起笑容回憶著,當她發現自己寫出來的東西可以幫助到社會上不被看見的人,也正好符合她住持正義的個性,而做到一個程度的時候有趣也會加倍。雖然她熟悉環境議題,卻不會固守於此。

她對路線的定義一直在改變,她說:「從環境往外延伸更多的路線,就像一棵樹長了支線,支線又長出葉子,形成了一種開支的跑法。」

待過主流媒體後成為獨立記者的她認為,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環境」。朱淑娟毫不猶豫點出關鍵,報社分線方式過於侷限是最大的問題。以前在報社時,很多環境污染的議題都是發生在中南部,但礙於記者不能踩線,以至於當時的她只能去跑環保署。後來當上獨立記者,工作時間可以自行調配,除了豐富性比較高,也無需仰賴別人,她也因此打開了眼界,從各個角度完整看到事情的全貌。

朱淑娟:「我以身為一個記者為榮,我就是記者。」 圖/朱淑娟 提供

朱淑娟說,她是一個很有企圖心的人,為了得到受訪者回覆,親自查行程到現場蹲點,甚至是直接守在廁所堵人;在環評會等不開放的場合,她還打開每一間會議室,雖然十次有八次會被趕出來,但時間久了,對方逐漸習慣了她的作風也不會去趕她,也讓她報導了多獨家新聞,這也是她碰到無法受訪的對象時會使出的招數。她對新聞的執著從這可以看出,也認為所有的記者理應嘗試不要放棄。

比起其他記者採訪結束便捨棄採訪筆記,朱淑娟卻有將錄音寫成逐字稿的小習慣,這是她當上獨立記者後養成的,她認為,逐字稿裡有完整的事件資訊,假設在十年的期間一直持續追蹤,逐字稿就會變成她的資料庫。

跑新聞時的她信心十足,但採訪結束後的撰稿對朱淑娟而言卻是件困難事,她在寫高雄大林蒲的報導時,想訪問經濟部長和高雄市長,當時曾被要求多次修改訪綱,最後卻被委婉拒絕,後來她才想到可能是過去寫的報導對他們而言比較不友善。而當遇到受訪者是熟人時,她也時常檢討自己到底要站在哪裡,但她認為自己仍需公正判斷,不受別人影響,秉持真心去寫文章。

苗栗大埔事件是讓朱淑娟最難以忘懷的新聞事件,也是她至今仍無法痊癒的創傷。當時她盡力幫男屋主寫新聞希望事情能夠有所改變,但最後「張藥房」男屋主的自殺,讓她心裏受到很大的創傷,她說,她甚至檢討自己幫他寫到底是對他好還是不好?若是對方知道有人在幫他寫,會不會因此得到安慰?一心一意想改變事情,但事情卻沒有改變時,會覺得寫什麼都沒用。但到了後來,她慢慢體會什麼是有用與沒用,改變事情本就困難,她的心態也隨之改變。

每當採訪結束後的撰稿,或是出書時的編寫,朱淑娟鞭策自己,每寫一篇文章要從中學到東西,也透過此補充很多不一樣的訊息以及收穫新觀念。她認為,這才是對記者生涯有幫助的。

朱淑娟當了23年的記者,其中10年是獨立記者,她發現現在的媒體環境,年老的記者會去教年輕人如何寫、怎麼做,可隨著時代不同,年輕人用炫目的方式表現新聞,不應該再以過去的規範把他們約束在範圍裡面,年輕世代最大的優點就是創造力,應該要用開放的心態去看他們表現的東西,而她覺得現在的年輕記者可以從最基本的基礎上發揮創意,要在古典上才能夠耍花招。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