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導演鄧依涵 盼透過創作讓社會擁有更多理解和對話

0
681
《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導演鄧依涵,期望能透過創作讓社會擁有更多的理解和對話。(圖/鄧依涵提供)

記者/梁安妤

「我想感謝我愛過,還有給過我愛的女孩們。」導演鄧依涵在獲得金鐘獎迷你劇集編劇時,用短短的一句話,坦然道出她的感情世界,正如同她的作品一般,不斷透過故事勇敢述說著想向社會傳達的事情。

從《玫瑰色的裙》到《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鄧依涵的作品走向主要都圍繞在性別議題上,除了自身及朋友的經歷外,這些題材的發想也源自於她對社會的觀察。她無奈地說:「社會上許多框架是很難被打破的,這是很根深蒂固的一件事情。」因此她希望能透過說故事的方式,讓社會有更多的理解和對話。

鄧依涵藉由一部部作品,反映出社會上對性別的歧視與誤解,同時也將不同族群所會遇到的困境呈現給大眾。她說,她所寫的故事大多都是現實中會發生的狀況,但她想傳達的,並非是去凸顯出框架的存在,而是希望以單純的視角帶領觀眾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讓不同族群的人在一個作品中被認識的方式是平等的。

鄧依涵說:「我希望能藉由戲劇,讓大眾理解同志族群其實和大家並沒有什麼不同。」因此她在編寫劇本時,常從一個人的角度出發,刻畫出很多個不同的角色,讓大眾看見各式各樣的人在社會上所會面臨的情況。

面對這樣需要同理心以及多方換位思考的工作,她說,過往的心理學背景給予她很大的幫助,大學就讀心理學系的她,在畢業後才赴往美國攻讀電影導演相關科系。

她認為,就學期間的經驗使她能夠以更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不同的人。

「我還滿傾向去理解別人感受的。」鄧依涵這樣描述自己。她說,當朋友在人生遇到一些難題時,她會希望透過陪伴幫助他們走出困境。而一次次的經驗,也會在她腦中種下一些種子,成為日後編劇上的題材,藉由旁人真實經歷的過程,創作出引起共鳴且貼近人心的故事。

不僅是因為性向而受到歧視的人們,鄧依涵認為,所有的群體都需要被尊重,她說,這個社會的制度和架構應該更加健全,照顧到更多面向的人,因此她希望利用戲劇呈現的方式,讓他們獲得更多的善意。

她想透過每個故事,提醒那些正在遭受不友善眼光對待的人們:「喜歡自己,然後相信這個世界。」

鄧依涵期望他們能了解,而不是孤單地承受一切,在看似不給予接納的社會,其實有很多不同的人很用心地在理解他們。

「我真的很喜歡這份工作!」鄧依涵堅定地說道,不論是導演或編劇,她將自己設定為說故事的人,藉由創作將想說的話說出來,讓觀眾能領悟到她想傳達給社會的事情。

她說,儘管只是一個念頭也好,她希望看完她作品的人能夠因此獲得一些啟發,為生活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這是她賦予這份工作的意義,也是她想帶給這個複雜社會的一絲溫暖。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