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新聞數位傳播下的組織變革 劉忠陽:「思考是否能讓其他媒體借鏡」

0
146
2024跨界・永續・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合照(左起)台南藝術大學博士生鄭曉瓊、銘傳大學新媒體傳播管理學系研究生何橞瑢、銘傳大學新媒體傳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忠陽、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李明穎、銘傳大學新媒體傳播管理學系研究生毛微婷(圖/許安喬攝)

記者/許安喬
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李明穎、銘傳大學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劉忠陽老師15日出席銘傳大學傳播學院「2024跨界・永續・傳播國際學術研討會」,兩位評論人對三篇論文內容皆給予高度評價;而針對《中天新聞數位傳播下的組織變革》論文,劉忠陽老師建議,因為轉型仍為進行式,可以多加一道「是否能成為其他媒體的借鏡」的研究問題,讓論文更具價值性。

第一位發表者為銘傳大學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研究所研究生毛微婷,以文藝電影「南巫」為例,探討《馬來西亞華人儀式文化在電影中的再現》。她表示,「儀式」對華人來說是一種文化象徵,特殊事件在現代科學無法解決的情況下,非科學的民俗儀式能提供解決問題,也總結了不同信仰體系在相互影響下皆需尊重與認可。評論老師劉忠陽建議研究目的和問題可以再聚焦、修改,同時也稱讚此議題非常有趣,值得深入討論。

銘傳大學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研究所研究生毛微婷(圖/黃鈺惠攝)

第二位發表者為銘傳大學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研究所研究生何橞瑢,探討《中天新聞數位傳播下的組織變革》,研究還原中天數位轉型三年又兩個月的歷程,並對比2020~2023年內部組織架構的變遷,表示此改革可延伸至「新聞室製播與排程的轉變」,是否成功仍待後續驗證和檢視;同時何橞瑢也表示,中天轉型的時空背景有其特殊性,不一定適合其他媒體直接參考,對於應用價值仍有討論空間。

銘傳大學新媒體暨傳播管理學系研究所研究生何橞瑢(圖/黃鈺惠攝)

第三位發表者為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生鄭曉瓊,題目為《身體、技術與世界──智能傳播的拓展與深入》,旨在探討當機器成為與人交流的傳播主體下,其中人機傳播的延展與挑戰。鄭曉瓊表示,元宇宙獨有的媒介語言成為了智能傳播的新紀元,而虛擬實境中肉身相互作用下建構了新的身體理論,但人機傳播交互仍與人際間交互存在差距。而評論老師劉忠陽則建議,有一些理論因為較罕見,需要去小心驗證其是否有被傳播界所接受。

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生鄭曉瓊(圖/許安喬攝)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