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攝影協會回顧611空難 林永昌:攝影記者是特種部隊

0
470
警廣DJ皿皿、資深攝影記者林永昌、王敏為進行對談,內容包括工作現場的困難、發稿過程如何進行等相關層面。(圖/截自youtube活動直播)

記者/謝志遠

今年正值「華航611空難」20年周年,台灣新聞攝影協會25日舉辦「前往現場的路上,帶你回望611空難」線上對談講座,由兩位資深攝影師前新台灣新聞週刊攝影記者王敏為、前聯合報攝影記者林永昌分享,站在第一線採訪的他們,透過線上講座表達從事攝影記者對當時空難的描述,及不同媒體下選擇如何選擇拍攝的題材,情景歷歷在目。林永昌說,攝影記者就像是特種部隊。

回憶起當時空難發生的時候,林永昌表示,傍晚6點多時接獲疑似空難的情形發生,聯合報馬上成立採訪小組,到澎湖進行報導。而因為他是澎湖人,也加入了此次空難的採訪小組。

對於文字記者及攝影記者的分工,林永昌也分享,攝影記者通常第一時間會先趕往現場,回來後在編輯台完成作業,在車上會先跟文字記者回報當時第一時間狀況,幫助文字記者更快的產出新聞。

新聞是非常訴求時效性,從拍攝到出版都是需要一氣呵成的,因此站在報社角度的林永昌表示,報社印刷截稿時間是當天12點,碰到重大消息可以往後延一點,但一樣必須在時間內把照片發回去,因爲報紙是一天的壽命,沒有今天發就沒有用。將照片回傳報社後,再透過採訪主任、總編去選擇照片,並且選擇放在哪個版面。

站在週刊角度的王敏為則表示,週刊期限較長,週刊是每週星期三截稿,除非是星期三當天的事情,否則可以先將文字稿閱讀過,接著挑選出更適合報導的照片,相對報紙上寬鬆許多。

王敏為表示:搜救畫面不只是透過攝影記者拍攝,也有可能會跟外電、中央社買照片,或利用關係跟其他媒體索取。(圖/截自youtube活動直播)

重大災難的發生,家屬心情是非常悲痛。王敏為也指出,到了現場時可能會先拍攝,若家屬抗議就不持續拍攝下去,盡量不去刺傷家屬的心。

林永昌則是會改變拍攝方式,他表示會尊重現場氣氛,會使用長鏡頭去拍攝以保持距離,且不使用閃燈。若是家屬能理解,會慢慢靠近拍攝,因爲必須把現場氣氛帶回現場,所以會有點兩難。

站在第一線的不只家屬、救難團隊,甚至還有記者,因此在第一線面對罹難者,心情上是十分難過的。林永昌表示,當時必須先將感性藏起來,理性的去看待災難,告訴自己是一個攝影記者,有使命要把現場帶回報社。

而王敏為也表示:「希望透過相機表達家屬們情緒,其他別想太多,現場哭聲聽過不能留在心裡,不然會很容易造成壓力。」

科技的進步,已從底片時期轉變成數位相機時期,林永昌表示,底片時期因為有截稿時間,當時還要沖片,確保底片是安全的。到數位後,作業方式完全改變,攝影記者不只需要照片、還要製作影音,更需要配合直播,因此這個生態因數位發達而讓攝影記者加重工作。

最後,王敏為也給予還在新聞領域工作的攝影記者鼓勵,他表示,攝影記者特點永遠在社會事件第一排,告訴自己是幫歷史做見證的人。

林永昌也表示,攝影記者可能是因為有理想,或者是不善言詞、不善文字,才選擇這條路。但他認為一個攝影記者必須要也能寫、也能說。平常可以多點知識培養,無論動態、平面的知識,都能對影像元素有所幫助。

精彩的線上對談講座見下方影片。

我有話要說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