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四月 29, 2024
首頁 人物 頁面 37

人物

銘報人物,人物專訪以傳播業界人士為主,如電影導演、編劇、主播、資深記者、媒體資深經理人等,皆為銘報採訪對象。

其人物專訪內容,皆由銘報學生記者親自約訪及撰寫,在銘報成立將近四十年來,採訪的人物已破千人。

責任與使命 劉力仁:當記者很有趣也要有勇氣

「當記者很有趣,也要很有勇氣。」自由時報生活新聞中心主任劉力仁記者工作23年曾在2020年以「大愛無國界,台灣人柬埔寨淨水計畫」獲得台灣扶輪公益新聞金輪獎平面報紙媒體報導獎,這項榮譽不僅是對他深入報導的肯定,更實踐了記者的責任與社會使命。

漫畫家兼插畫家左萱 作品改編電視劇體會真實感

因應疫情關係,專訪雖然是用視訊方式,但即使隔著冷冰的螢幕,卻因為漫畫家兼插畫家左萱的認真回覆讓訪談顯得更加有溫度,尤其是她說:「片頭曲上的跑馬燈會放上我的名字,就有一種特別的真實感!」在提起即將被改編成電視劇的作品《神之鄉》時,掩不住的開心可以從話語及神情中展露無遺。

米樂士娛樂經紀Ami:經紀人像是幕後推手 也像貼身保母

「經紀人」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很陌生的職業,這份工作沒有相關科系能參考,沒有標準答案,更沒有教科書,米樂士娛樂經紀Ami說,經紀人像是幕後推手,也像貼身保母,既要讓藝人在台上有好的表現,也要全方面照料藝人的一切。

獲吳舜文獎 繆宗翰:感謝銘傳培養實務能力

銘傳大學傳播學院校友繆宗翰,以中央社年度專題《中共建黨百年「歷史與現場」》,與沈朋達、張謙等人共同榮獲第35屆吳舜文新聞獎「兩岸新聞報導獎」。他說:「感謝評審肯定,很開心能夠獲獎,也感謝在銘傳四年所培養出的實務能力。」

【銘人堂】年代記者兼主播周芸:做傳媒要隨機應變、心境轉變、不會要問

「遇到不會的事要懂得開口詢問,而不是埋頭自己做」這是年代新聞記者兼主播周芸成為記者這幾年以來最大體悟。她說,如果不懂就要立刻問長官,寧願先問也不要最後成品與長官的要求不一樣,採訪的時候也是,只要敢問就會有收穫。

【職掘】交織時代信仰與藝術 交趾陶風華再現

從廟宇上的裝置走向藝術境界,台灣交趾陶藝術家吳榮說,在這樣的轉變裡,是十二年的寂寞與他相伴。

歐銻銻戲劇總監廖健行:「台劇需要的是創新與健康的影視生態環境。」

製作過近年大獲好評及獲多項金鐘肯定的「滾石愛情故事」與「植劇場」電視劇製作人廖健行,2017年他接下歐銻銻戲劇總監,他坦言,當初是思考很久才決定接下這份他從未接觸過的挑戰,為的就是希望台劇能有更好的影視生態與創新樣貌。

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重視社會責任 將人文價值發揚國際

「當我回到台灣後,許多作品都是從腳下的土地出發的。」新媒體藝術家黃心健這麼說。他對於台灣的民俗信仰、人情故事與歷史文化情有獨鍾,因此總能將科技技術與人文元素完美結合,他的VR作品更在國內外頻頻獲獎,將台灣的VR藝術發揚國際。

ICRT黑馬白健文 見證廣播變遷投注跨媒體轉型

白健文1988年搬到台灣,見證過廣播時代的變遷,從一個外國人變成一個比你還熟悉台灣的在地人,從一個雙語路況新聞播報員升任為總經理,將注意力投注在ICRT轉型的努力。

在文化衝擊中《移人》李岳軒「搏感情」報導少數聲音

人來人往的臺北車站地下街,穿越最知名的Y區電玩街後,會來到尾端「印尼街」。對一般臺灣人來說,這段地下街是幾乎是不會去的地方,但對《移人》總編輯李岳軒來說,卻是從入行第二天以來,就經常報到的場所。他笑說:「品嚐各地東南亞小吃店就是我平常的工作之一」,或許也是因為這樣,他總能與東南亞各國的新住民搭上線,進而寫出最真實、完整的報導。

熱門話題

本季最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