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四月 29, 2024
首頁 人物 頁面 52

人物

銘報人物,人物專訪以傳播業界人士為主,如電影導演、編劇、主播、資深記者、媒體資深經理人等,皆為銘報採訪對象。

其人物專訪內容,皆由銘報學生記者親自約訪及撰寫,在銘報成立將近四十年來,採訪的人物已破千人。

微網紅當道 品牌主新選擇

可夫萊精品堅果行銷公關經理周弘智28日至銘傳大學新聞系演講,他說,網紅盛行時代,對於品牌主來說,在相同預算時,在選擇網紅上,甚至可能選擇只有一萬到三萬粉絲的微網紅,效益甚至比明星網紅還高。

金鐘得獎導演楊孟嘉堅持追夢「難」 但天底下沒有做不到的事

獲得57金鐘一般節目類導演獎的楊孟嘉,小時因為對電影產生興趣,漸漸地萌芽出導演夢,試著開始故事創作,讓大家聽見他的聲音。由於一路走來很辛苦,他有感而發地說:「天底下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只有不肯去做的人,我算是很笨的人,所以會很堅持去做想做的事情。」

非典型雜誌《攝影之聲》 創辦人李威儀帶領讀者思考攝影意義

《攝影之聲》雜誌創辦人李威儀認為,所謂的攝影是包圍人類生活,讀者應思考攝影之於人的意義。李威儀不希望讀者想法受侷限,因此他的雜誌沒有制式規定,讀者甚至可以從他精心編排的設計中,重新賦予照片新的意義。

《客客客棧》製作人楊翔勳:振興客家文化是現在最該做的事

在電視產業工作幾年後,選擇退出八大電視台,振興自己熱愛的文化,他就是《客客客棧》製作人楊翔勳,留著俐落乾淨的短髮,穿著休閒服裝給人和藹可親的感覺,辦公室裡簡單放了幾樣工作上的文件,他跟記者說:「因為我是客家人,比較喜歡純樸簡單一點。」

黃嘉瑞走過報業35年 自在嬉舞締造可能

自由電子報副總編輯黃嘉瑞,談及傳統媒體的困境,面容上,對危機並不顯得特別憂慮,反而開朗地認為危機就是轉機。他說,「傳統媒體都在盡可能地撐著,要賺錢幾乎是不可能,能達成不虧錢就已經謝天謝地」。

李崗:台灣只有提升自己才能讓世界看見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李崗在50歲時,從拍劇情片轉拍紀錄片,他說,當時因為知識量和人脈越來越多,對一直生長的環境台灣產生很多好奇,也對這個世界的困惑越來越大,一方面想彌補自己好奇心,一方面想告訴觀眾台灣歷史,及開始投入拍攝歷史紀錄片。如今他63歲,他說,拍攝紀錄片為的是「了解過去才能面對未來」。

關係不簡單 趙大智:自行拿捏界線

蘋果娛樂的記者趙大智原本想當醫藥記者,她說,「我不是一開始就想跑娛樂線,大成報面試時直接跟社長面試,但醫藥沒缺,轉而選擇跑影劇」。就這樣她跑了25年的娛樂線。雖然趙大智曾被不少受訪者罵或斷交等等,但回顧過往,她說,當記者還是很有趣。

對廣告的熱情一如初衷-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盧炳勳

廣告人盧炳勳從最初的台灣廣告、台灣電通、電通康信,直到參與貝立德的成立並擔任總經理,將近30年廣告生涯,從原來的本土廣告公司,到如今已茁壯成電通集團旗下一員,從未離開電通集團的盧炳勳幾乎已與電通的招牌畫上等號。他在今年當上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他說:「取之社會,用之社會,這是一個時機讓我去貢獻經驗與資源,這也是身為電通集團一份子,對這個環境的責任。」

會計師的電影夢 高文宏:文學藝術與電影可以相互結合

高文宏原本是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同時也是資誠稅務諮詢顧問公司董事長,應該是個十足的會計人,但在他的心中卻想成為一名電影人,他對「電影」充滿熱情,在表演藝術界友人不計其數,因此在結束會計師生涯後,不愁吃穿的他便一頭栽進電影界,與相識的導演合作,擔任起了電影監製。

痞客邦走進銘傳 展示AI大數據魅力

PIXNET研發中心經理施晨揚10月7日受邀來到銘傳新聞系,分享AI在新媒體的運用,以及不同社群媒體間的差異。他說:「透過AI,從網路搜尋可以分析臺灣社會百態,反映搜尋者人生。」

熱門話題

本季最夯